荆轲刺秦王课件

2018-07-22教学课件

  《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一、教学目标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四)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角度?

  分析:角度之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练传神的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角度之三: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诀,二是廷刺秦王。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见陵:被辱。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三)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四)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分析:荆轲刺秦王,是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上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下一篇:曹冲称象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