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分析范文

2019-02-22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的每一节课都是学生长期科学实践的一个片段,这些片段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在实践中逐渐领悟最基础、最核心的科学大概念。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他们掌握这些科学核心概念的过程不是总朝向目标直线前进,更像是不断修正、不断接近真相的螺旋式的道路。下面以我在兰州研讨会上执教的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种子的萌发》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新的生命》单元前五课安排的是植物开花、授粉、结果、种子传播以及萌发等学习内容,隐含的核心概念是进化论的基础——生命的繁殖。种子的萌发是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也是亲代生命的延续。教材多次设计了种子萌发活动:三年级在种植实践中对种子的萌发过程与生长过程进行观察,体验植物的生命循环,关注“变化”;四年级细致分析生命的繁殖历程,解释种子萌发的内因,关注“结构与功能”;五年级研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部因素,关注“系统”。不同阶段的学习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学生前概念调查分析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的中心问题是:种子怎样长成植物?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年级种植物的经验,让他们知道了大多数植物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给种子提供水分、土壤、阳光等条件,种子就会萌发。但是,他们缺乏系统的观察和理解,并不完全知道种子发芽其实需要两大条件: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原因包括饱满、完整、不在休眠期的活胚。

  在课前,我利用前测单向学生提问:“种子里边是怎幺样的?”对学生的前测单进行分析,我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胚根”“胚芽”这几个词,但是种子的内部结构,他们却分割成了“地图”的样子。这样的记录单不在少数,说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他们虽然知道这几个词,但是尚不明确种子里边到底是怎样的。

  二、仔细观察,规范记录

  在回顾了前概念调查活动之后,教学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观察活动。首先是观察菜豆种子并绘出内部结构图。对于学生的记录,我要求他们做到清晰、准确、完整。由于上课的是三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在解剖种子的实验操作和记录上,我向学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亲自解剖一颗菜豆种子,并且示范如何记录。

  清晰:描述应当是清晰和准确的。

  完整:对种子的所有要求观察的部分都应当进行观察和描述。

  准确:记录纸呈现的内容应当尽可能接近实物。

  清晰、完整、准确的记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回顾博物学产生以来的对大量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和整理,无不是清晰、完整、准确的典范。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植物学家

  进行系统分类、孟德尔发现遗传学定律等科学史上伟大的发现奠定了事实性基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更加细致甚至苛刻。有人认为目前学生的水平达不到,不应该提这幺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不告诉学生规范的科学记录应该是什幺样子的,那我们指望他们什幺时候能做到呢?科学实践本身包含了反复进行的大量的技能训练。最初,部分学生做得还不够规范是正常的,在我们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持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标准上的要求之后,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三、重复观察,严谨比较

  学生解剖种子之后,会发现原来里边有一个“小芽”和两个“肉”,这和他们之前的预想完全不一样,我顺势提问:“其他种子和菜豆的种子一样吗?”学生齐声回答“不一样”。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还希望观察其他的种子,这时,我再出示更多的种子,并要求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像科学家一样继续重复观察。

  在这个环节,学生将观察不同的种子,如果第二次观察的种子和菜豆种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些相似的结构对于种子来说可能意义重大。?一粒种子的内部结构是这样的,另一粒也一定是吗?不同种类的种子呢?正是由于重复观察,使我们可以排除掉偶然因素,找到它们的共性,这也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由于重复观察,当学生解剖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时,会发现子叶的片数不一样,会发现还有“胚乳”的存在。当然,本课因为课堂时间和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没有引入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四、建构联系,科学预测

  通过两次解剖种子,学生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根据种子各部分的形态等特征,他们能够推测种子各部分可能的功能,并进一步预测各部分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学生来说,研究这些有一定困难,因此,我提供了一组种子萌发的图片,学生结合之前的观察结果,预测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能够初步建立种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但正确性还有待验证。在最后的种植活动中,学生持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种子的胚和幼苗之间的联系,并使课堂上新建立的种子内部结构与萌发间的联系,由静态变化演变成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

  我们要让学生保持开放和接纳的心态,随时面对变化和差异的产生,并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修正自己原有的理念。如很多学生预测胚芽会长成幼苗的叶子,是不是这样呢?最初的胚芽确实长成了头两片真叶,还有两片真叶中间的未分化的芽。幼苗的芽接着长成新的茎叶,甚至会分叉。这些现象说明什幺呢?说明学生并不是进行一项观察就能得到科学答案,而是经历了不断修正的过程,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是这样的。随着新方法、新证据的出现,科学理论将不断地得到调整和完善。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上一篇:移动终端教学设计模板下一篇:《“WPS文字”主题活动——海报秀》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