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的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下面给大家分享《白杨》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3~15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直
白杨高大挺秀生长范围广借物
生命力强
爸爸表白心愿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白杨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