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2020-05-14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篇1

  教材分析: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对于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条件优越,对贫困山区孩子艰苦的条件不能感同身受,这将给情感的共鸣、体会“渴望”造成了一定难度,但学生较喜欢上语文课,乐于表达,感情细腻。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渲染。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实践,已初步具备了流利朗读、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坚强意志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

  3. 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珍视学习机会和条件,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大眼睛女孩的眼神感受贫困地区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高兴时眼里会流露出开心、欢乐;悲伤时会流露出忧愁、哀怨;每次上课时老师也都会看见同学们渴求知识的双眼……你的眼睛就可以告诉别人你在想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双特殊的眼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2.大屏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大眼睛”,她的名字叫苏明娟,这张照片是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区采访拍下的极具感染力的“大眼睛姑娘”。

  仔细观察这双大眼睛,你都看到了什么?用个别词语来形容它(学生说)。

  二、了解背景,初读感知

  1.为了更好的读懂并理解这双大眼睛,我们看“金钥匙”教给我们一招(大屏幕打出“金钥匙”内容)。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交代背景的段落(第一自然段)。

  3.教师课外补充“希望工程”及其标志。

  4.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悟

  1.了解了背景以后再次观察“大眼睛”,重新感受这双“大眼睛”,从她的眼中,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谈)

  2.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双大眼睛的,从这双大眼睛中他都看到了什么?(教师配乐范读)

  3.重点句子讲解,展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学生说)。

  4.课外补充山区孩子上学图,并谈谈看到这些的感受(学生谈,从中体会山区孩子在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以后应该怎么做?)。

  5.学生感情朗读,从朗读中体会“大眼睛”的感受,在朗读里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自评,他评)。

  6.“大眼睛”的影响(课文第六自然段找出答案,并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直接、具体、形象、有说服力、印象深)。

  7.了解苏明娟的大学生活,体会她怎样由一名受惠者转变为施惠者。我们除了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外,还想做些什么?(帮助他们)

  8.了解苏明娟以及同时期得到希望工程帮助的几个孩子现在的情况。

  他们是幸运的,大家知道吗,现在,还有很多的贫困地区的儿童面临着失学的痛苦,同学们,当你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们可曾想到过他们?当你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时,你可曾想到过他们?看!那一双双大眼睛仿佛都在呼喊着:我要上学!

  四、音乐结束,升华情感。

  再来看看这双“大眼睛”,这双喊出失学儿童心声的“大眼睛”,充满着渴望和忧郁的“大眼睛”。直到今天,她仍在注视着人们,召唤者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再来看看这个标志——爱心拖起明天的太阳,一颗、两颗爱心可以吗?不可以!那么,同学们,还在等什么?让我们携起手来,奉献爱心,去帮助那些孩子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节课虽然要结束了,可是,我们的爱心接力赛会不会结束?不会!让我们会将爱的接力赛继续,再继续;将爱的接力棒传递,再传递!帮更多的“大眼睛”去圆他们的读书梦!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篇2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1.本课教学重点是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感受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边理解、边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3.本课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4.金钥匙学法指导贯穿始终,了解前后内容的联系,知道交代背景的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跋涉、蜿蜒、攒”等生字;理解词语。

  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想到的内容。

  3.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

[教学重点]

  1.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感受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由此想到的内容。边理解、边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外查找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了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苏明娟。还知道了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是在1992年由《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拍摄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记者解海龙一起走进大别山去了解山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点评:培养学生自己搜集课外相关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的内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记者为什么会拍下这样一张照片?请你把找到的句子再多读几遍。

  (点评:要理解本课的深刻内涵,了解当时照这张照片时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预设:根据学生回到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1)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2)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一群要走路上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看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更能打动你?为什么?能不能结合一个词来谈。

  (点评: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山里孩子们每天上学路途的艰难和遥远)

  2.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艰难的求学之路吧!

  (课件出示:孩子们的上学路)他们就是跋涉在这样的路上呀,你们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把感受送入句中再读读这句话。

  (点评:本课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为下面的朗读打好基础)

  (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

  学生谈感受,读句子。师:能给蜿蜒换一个词吗?(崎岖、弯弯曲曲、狭窄……)师:这段话中出现了因为,那就应该有——“所以”。谁能用上“因为”、“所以”,再来说说这段话。

  (点评:通过换词理解孩子们上学路途的艰险,因果句式让孩子理清段落结构)

  (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学生谈感受,读句子。

  3.请同学读这几句话。

  师:此时记者解海龙和我们一样,看到这群年幼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去上学表现的是如此坚强与坚定,他万分感动,万分震撼,他与孩子们同行,走在上学的路上,走进了教室——(学生接读后面内容)

  4.师:刚才我们跟随着记者解海龙寻到了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了解了什么?(作者拍摄这张照片的背景。)这就是这课书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金钥匙内容:了解背景,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有时课文某些句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有时,需要从课外查找背景资料)

  (点评:金钥匙是一课书的学法直到,让孩子们了解这种阅读方法)

  5.是的,当作者了解到孩子们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奔波在求学的路上时,他注视着这双大眼睛(课件出示“大眼睛”照片),他说这是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看到这双大眼睛他想到了很多很多。

  6.请大家自学课文2—5自然段。

  (课件出示:1.默读课文的2—5自然段;2.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用“____”画下来。3.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7.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请你读出小姑娘对学习的渴望。

  8.学习第三自然段:谈完感受送进句子读。

  9.请大家一起来看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

  (课件播放孩子们的艰苦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看完这组画面你一定也有很多话想说,就把心中的话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师: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也担心会失去呀!所以作者说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板书:渴望和忧郁)

  (课件出示:这双大眼睛渴望着,忧郁的是。)师:你可以结合前面了解到的背景资料或课外资料填一填。请女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再来读读这段话。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这真是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点评:引导孩子细细的默读课文中的细致描写,抓住描写“大眼睛”的特点的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也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作者在面对这张照片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10.这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仅仅只有一双吗?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这双大眼睛向我们诉说着他们需要关爱。大眼睛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呐喊——我们要读书!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唤起所有人对这些孩子的关爱吧!全班合作读2—5自然段。

  11.照片中的“大眼睛”仿佛在深情地诉说、热切地呼唤,它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所以这张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6自然段,同桌一起填一填下面的句子。看看你又了解了什么?[课件出示:这张照片激起了()人的爱心,()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元人民币。()因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学生:有更多的人关注希望工程了,社会各界的人们都向孩子们献爱心。)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振奋人心的数字吧!

  (点评:让孩子们通过这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感受照片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作用)

  师:一起说说为希望工程忙碌的人们。请同学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课外延伸

  你们想为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点评:通过这双大眼睛,唤起孩子们的关爱之心。愿意为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教师总结

五、作业

  1.查找“大眼睛”苏明娟近况的资料或了解更多关于“希望工程”的资料。

  2.积累描写眼睛的词语或句子写在积累本上。

上一篇:《鲁滨逊漂流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3篇下一篇:六年级上册《穷人》优秀教学设计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