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导入: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的一个梦,这个美丽的梦就是——圆明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欣赏它昔日的辉煌,去哀悼他永远的毁灭,去感悟它留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启示。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一、检查预习:
首先我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第一关:读书关
哪几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读书情况?就请1、2、3、4、5小组吧!
(你们读出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真棒!)
第二关:字词关
第三关:内容关
从文中找出概括圆明园的句子。
二、走进课文:
1、学习第5自然段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那么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读完这段后的感受。
请同学们看一句话:
这句话里有几个词,如果去掉,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这些词,我们就不能这样深刻地感受英法联军这种强盗的嘴脸。
这些无耻的强盗还做了什么?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仇恨、痛心、悲愤、屈辱)来,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一段。
我们来看一下圆明园毁灭后残存的是什么吧!
2、学习第2---4自然段
从这片残存的废墟中,我们依稀能够想象出它昔日金碧辉煌、宏伟大气的样子!那么这些可恶的强盗到底掠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破坏了什么?烧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4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宏伟、珍贵的文物来介绍的)
请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什么是“众星拱月”,你能举个例子吗?
请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都写了圆明园中哪些宏伟的建筑?请你用红色笔划出来!
这么多的景物,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把这些景物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呢?请用蓝色笔划出来。
请你用导游的身份看着图片给大家介绍圆明园!
我们一起来尝试背诵吧!
仿写:春天到了,————的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你看: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
这里不仅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
请注意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大家注意这几个词,从这些词中我们知道这里的的文物时间之久远,藏品之丰富,价值之昂贵,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文中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那些耗尽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宏伟建筑,都统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
3、学习第1自然段
所以,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总结拓展:此时你站在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的确,忘记历史就是一种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4、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世上绝无仅有的圆明园就这样毁于一旦,了解了它的辉煌,更增加了我们的痛心与仇恨,不仅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更增添了我们努力学习的斗志。)
三、走出课文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希望同学们从这扇门进入,主动搜集相关的文字或者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想象,追忆辉煌。创设强烈的对比,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策略
1.恰当引入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激发情感,引发心灵的震撼。
3.设置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4.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的特点,边读边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