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
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
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法上主要采用:
1、诵读法。
2、创设情境法。
3、多媒体展示法。
4、启发诱导法。
学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展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
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是谁?
苏轼曾夜游承天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概括的说,就是景,情和语言。就两篇文章而言,《答谢中书书》理解起来比《记承天寺夜游》要容易一些。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学过的《三峡》一文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二者都写到猿啼,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二者传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凄凉,一个愉悦),是啊,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景物描写中又会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念,想到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变读,理清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复朗读,说说这样变的理由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四)、比读,体会情感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2、两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论世
出示背景资料,体会景中所寓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