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泉水小学姜晓艺《好孩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好孩子》 教学设计
大连市甘井子区泉水小学 姜晓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读课文,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着急” “奇怪”等词句含义,通过品析人物、交流讨论和反复诵读,明白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并感受助人之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和感受,从内心喜欢课文中的人物,从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明晓同学间应互相关爱、乐于助人,并融入个体言行之中。
重点、难点:
读准字音,还要通过读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二、学法引导:
教师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
沟通: 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姜老师听说我们一年二班的小朋友们上课纪律特别好,而且在课堂中,非常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吗?(是啊)
(一)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个好孩子吗?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一个好孩子呢? (引出课题《好孩子》)。
2、 回想一下本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好孩子,为什么?
《胖乎乎的小手》中的兰兰,能主动帮助家里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棉鞋里的阳光》中的小锋,帮奶奶晒棉被。
《月亮的心愿》中的珍珍,能照顾生病的妈妈。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好孩子,看看他们又是好在哪里?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第一次读文)
(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159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困难可以请老对或是老师来帮忙。)
2、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或是自己读不太准的,老对俩交流一下。
(伞、淋、擦、嘭、噔、摸)
3、通过刚才同桌的提醒,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是好孩子”。 (第二次读文)
4、简单汇报“课文中写的好孩子分别是小梅和京京”
(三)理解课文
1、看图、学习第1段。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下雨天里事情,瞧,看着窗户外面的大雨,谁最担心?(奶奶)
(1)自由读。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一段。(感情朗读,读出奶奶的担心)
2、导读第2至4自然段。 (事情是不是像像奶奶担心的那样呢?)
(1)轻声读第2至4自然段。
(2)要求:
①找到描写奶奶的句子画出来。(体会奶奶的慈爱)
②奶奶看见小玲衣服淋湿了,为什么很奇怪?理解“奇怪”。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小玲忘了带雨伞,奶奶以为她一定要淋湿了,但小玲衣服一点都没湿,所以她很奇怪。)
③奶奶说谁是好孩子?奶奶是怎样称赞小梅的?
④为什么说小梅是个好孩子?(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3)指导朗读奶奶和小玲说的话。
3、自学第5至7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几段讲谁是好孩子,为什么?
(2)汇报自学情况。
(这几段讲京京也是个好孩子。因为京京虽然自己湿透了,但他把雨伞借给了路远的同学,京京主动关心别人,因此说他也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京京说的话。
(四)朗读体会
本课的人物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奶奶问小玲和京京的话,虽然都是疑问句,但感情色彩不一样,她问小玲时是疑惑不解;问京京时除了奇怪以外,更多的是心疼。小玲和京京回答时说的话,语气也不一样。小玲忘了带伞,身上一点儿也没湿,说话时非常高兴。全身湿透的京京回答时,心里很坦然。奶
奶夸奖小梅和京京的话,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拓展练习
今天姜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小梅和京京两个好孩子,老师非常开心,你们呢? 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想怎么做?
《好孩子》教学反思
大连市甘井子区泉水小学 姜晓艺
我所执教的《好孩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在处理本文时,我利用了选文的特点,与前面的第二组课文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引出本课内容。下面针对本课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教学成功之处
生字处理:
在学习生字方面,我主要以提醒字音为主,采用了自读提示,同桌提醒,指名领读,纠正读音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兴趣学生字,读准字音。
指导朗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指导行为”等环节,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本课的人物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奶奶问小玲和京京的话,虽然都是疑问句,但感情色彩不一样,她问小玲时是疑惑不解;问京京时除了奇怪以外,更多的是心疼。小玲和京京回答时说的话,语气也不一样。小玲忘了带伞,身上一点儿也没湿,说话时非常高兴。全身湿透的京京回答时,心里很坦然。奶奶夸奖小梅和京京的话,要读出赞扬的语气。因此在指导朗读我也很用心,希望学生都能愿意来读,更好地参与课堂。
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可先由教师指导学习2~4自然段,再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本文结构规整,教学中以一例带一例,重视过程,触类旁通,有肋于学习迁移,有助于实际应用。
二、教学不足之处
生字处理时,把 “噔”字理解成敲门的声音,实际是京京上楼梯的声音,反思自己在阅读教材时不够仔细、认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只限于表面层次,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梅、京京是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学生只回答出他们是好孩子的原因,过于浅显。
另一方面,本文中的奶奶是一线索人物,其心理、神态和语言,无不为学生指明行为导向,尤其是“着急”、“奇怪”、“摸”、“笑”、“心疼”等词,用语精到,体现了奶奶的慈祥和蔼,但我在处理奶奶这一人物时,有点过于详细,有点偏离教学目标。
三、教学机智
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时,当我提出“此时此刻外面正下着大雨,最着急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预设学生可能回答是“奶奶”,从而自然的引出第一自然段,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直接回答说是“小玲”,当时我一愣,但转念一想,孩子的回答也是正确的,于是,我顺着学生的回答
又问“你为什么说小玲最着急?”学生说:“因为小玲没带伞。”这一回答让我茅塞顿开,顺势引导:“那你从课文的哪个地方知道小玲没有带伞呢?”学生自然而然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进行课文的讲读、理解。
课堂组织:
由于是一年级的小孩子,所以孩子们每次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都不超过十几分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调控,本课中,每当发现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时,我会利用读课文的时间,走下去摸一下他的头,在他的耳边叮嘱几句,用我的肢体语言和眼睛来时刻提示着他们,同时由于课前我已经跟他们介绍过奖励的制度,所以在课堂中的每次组织还是比较有成效的。
四、“教学再设计”
通过本课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而且都很到位,所以如果再次执教本课时,我预想加入以下几个环节:
(一)、小组合作,丰富内涵
“小梅怎样冒雨送小玲回家?”
“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后,自己在回家途中会遇到哪些不便?”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并结合生活经验作合理想像,填补课文空白,既使人物形象更趋饱满,加深体验,同时又使学生想像能力得以发展。
(二)、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乐于助人的事?该怎么称赞他(她)?”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简要叙述事情经过,借鉴课文表达方式进行称赞,同时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自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三)、发挥想像、填补空白
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作为选读课文,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可灵活处理,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本为学本。根据本文避实就虚这一特点,可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想像:
想像之一:小梅帮助小玲时所想所说所做,小玲到家后所说和小梅所说。
想像之二:京京在帮助同学时所想所说所做,那个同学所想所说所做。
想像之三:奶奶看见带了伞的京京全身淋湿回到家时所想。
想像之四:京京受奶奶称赞后所想所说。
学生可选择其一,根据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空白”,使阅读活动更为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