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跨膜运输》教学设计

2020-06-26教学设计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我理解这项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知识目标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3、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

  难点(1)主动运输与其他两种运输方式相比,较为复杂,为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跨膜运输,学生容易受“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浓度差与它们运输速率的关系的定向思维影响,认为也是成正比关系,故为难点;另外,“主动运输”是物质跨膜的主要方式,它涉及到能量和载体的利用。而影响能量的供应则与《第五章-第三节》影响呼吸作用的氧、温度、ATP等因素有关,载体则与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多样性有关。因此,主动运输是前后章节内容其中一个综合知识点的基点之一,而学生自主的将蛋白质的多样性、能量的供应等知识点迁入到此,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2)“解读图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运用数学思维进行的“探究”,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习是需要理科性思维,生物学中的知识论点是建立在严谨的实验数据基础上的。“解读图表”实现了学生对相邻学科知识的迁移,这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教法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标准》的这种的理念,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并与讲授法、讨论法等方法相结合。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实例,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是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物理学和数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

具体方法如下:

  (1)演示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 ,把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引导探究法

  本节课把引导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适时得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学法设计

  (1)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设计实验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2)探究学习法: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4、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

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多媒体,一杯清水及蓝墨水。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现场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

  (学生)说出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

  (教师)大屏幕展示教材P60”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图片”;

  (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针对二者的不同点(是否通过膜)进行引导,除了水以外,很多种物质都可以做跨膜运输,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探讨”,屏幕展示教材P70“问题探讨”部分的图片,图示的物质是否都能进入细胞呢,如果能他们进入的方式是否相同呢?点出课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学生)通过观察,完成问题探讨中的3个问题。

  注意:教师注重引导,特别是第二题,一定要强调题干中的“无蛋白的脂双层”,引起学生注意该结构与细胞膜的区别,进而回答此题。另外“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已有知识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意识到生物学的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并自然的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一、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

  (教师)列举实例,放映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动画演示过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运输的方向与细胞膜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关系。

  (学生)观察并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或顺浓度梯度)

  (教师)举例补充,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学生)学生归纳这些物质的特点:分子小,一些脂溶性的物质

  (教师)进行引导: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它们不能自由的通过细胞膜,那么他们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导入

  2、协助扩散

  (教师)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

  (学生)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总结其特点。

  (教师)大屏幕展示教材P71图4-7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

  (学生)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部分的三道题。

  设计意图:

  1、通过实例讲解自由扩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用动画演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

  3、通过完成“思考与讨论”,强化学生对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特点的理解,增强比较学习法的认识;

  4、通过分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过度:从物质运输是否需要能力入手,用比喻的方法以“逆水行舟”为例,给出被动运输的概念。同时大屏幕展示教材P71表4-1,导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主动运输”。

上一篇:物质的量物理说课稿下一篇:浅谈怎么改进学校会计管理核算问题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