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

2018-12-02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的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词义,如:“岁”、 “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本文的用法,如:“之”、“具”、“以”等

  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文中“岁”、“穰”等实词及语句的意思

  难点:常见文言虚词“之”、“以”等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彩夺目,灿烂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这颗迷人的珍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三、自主导学

  1.简介《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医药、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此书共三十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文学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活字印刷术等

  2.初读课文,找出在音、形上有疑难的字词

  狗蝎(xiē) 喙(huì) 钳(qián) 穰(ráng) 傍(páng)

  3.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重音)

  4.小组进行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弄明课文的意思,并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师巡视、点拨、指导)

  5.小组内同学互查

  6.提示重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及难理解的句意

  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

  庆州界生子方虫 界:地区

  方为秋田之害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其喙有钳 其:它的

  则以钳搏之 则:就 以:用

  千万蔽地 蔽:遮盖 蔽地;遍地

  悉为两段 悉:都,全

  岁以大穰 岁:年成 以:因

  穰:庄稼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 其:这种

  土人:当地人

  ②辨别虚词的用法

  方为秋田之害 ( 助词,的 )

  则以钳搏之 (它们,代子方虫)

  之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以虫治虫 ( 用 )

  以 岁以大穰 ( 因 )

  不以疾也 ( 如 )

  ③难理解的句意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四、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来概括)

  明确:《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现象,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④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省略句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省略句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省略句

  四、合作探究: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这里要注意的是几个词语的运用。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这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之:代词,代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

  这层里的“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的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作者简而言之地介绍了子方虫的天敌的外貌特征“如土中的铬蝎,其喙有钳”。因为它“有钳”才能“搏之”,子方虫才能“悉为两段”;才能在十天后就把“千万蔽地”的众多子方虫消灭干净。可见其威力之大,因而才有“岁以大穰”的结果。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今天读来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最后一句。要注意的词语是,其:代词,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之:语气助词,没有什么意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之:代词,它,指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这种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五、 拓展运用

  1.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虫子的方法

  明确:傍不肯”这种虫子的样子像土中的狗蝎,嘴部有钳,遇到子方虫就用钳捉住,把它们夹成两段,杀尽子方虫

  2.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科学的发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

  明确:这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的现象,展开生物防治,促进农业增产

  3.你知道在生物界中还有那些“天敌”的现象吗?

  明确:如青蛙吃害虫、猫头鹰吃田鼠、啄木鸟吃树洞里的害虫等等

  4.这些都是昆虫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在我们在遇到虫害时还是和过去一样坐等虫害的天敌出现吗?用“农药”好,还是“生物防治”好?

  5.赏析: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明确:简单10字便写出“以虫治虫”的成功,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6.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

  ⑴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小结: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像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

上一篇: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课文《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