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2020-05-31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

  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 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 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 逾: 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 】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三)学以致用

  1、做感受1题(1)、(2);

  2、做感受3题(1)、(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3、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 )不习乎 不逾矩(yú)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

  一箪食(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而枕之(gōng) 博学而笃志(dǔ)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时习(时常地复习)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吾十有五(“有”通“又”)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指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五十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指学问和事业)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饭( 吃饭)疏食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

  于(对,对于)我如浮云 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逝(流逝)者如斯(这,指河水)夫,不舍(舍弃)昼夜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仁(仁德)在其中

  3、整体感知:

  查找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也可以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论语》的故事。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根据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2、与小组同学一起找出哪些句子讲的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哪些讲的是学习态度的;又有哪些是讲品德修养的。分别在书中做标记。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品德(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

  3、 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抄在下面。

  【随堂检测】

  1、比一比,看谁课文背得又准又快。

  2、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自己的体会。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上一篇:《小熊请客》说课稿(通用3篇)下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自然之道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