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雨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课内容,是《物质的状态》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课时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设计了两个活动:小水珠从哪里来和雨的形成。其中活动2是在完全理解活动1的基础上完成的,活动3人工降雨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主要内容是,在活动1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凝结,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实验探究雨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本课需要3课时,三个活动各为一课时。
2、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雨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二、学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而且学生们大都动手欲望强、动手能力也好,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雨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谈话法、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在实验观察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讨得出结论,获得新知。
四、教学具准备
烧杯、皿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你都知道
哪些有关天气的自然现象?
学生1:风、雨
学生2:霜、雾、打雷
学生3:雪、冰雹
学生4:阴天、晴天、台风
……
老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有风、雨、雷、电、霜、雾等,在这些自然现象中,
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1)、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锅盖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
老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现象(学生:都有小水珠)
出示课件问题(1、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形成这些小水珠的条件是什么?)
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答:
学生1 :我认为和温度有关。
学生2:我认为和水蒸气有关。
学生3:我认为和冷热有关。
(2)实验验证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们先来看看书本上的实验,都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课件,分发实验材料。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我看到加热的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学生2、学生3回答同上)
老师:那么同学们认为小水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1:小水珠形成需要大量的水蒸气
学生2:还需要遇冷的条件
学生3:有水蒸气,遇冷就能形成小水珠
教师板书: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1、水蒸气;
2、遇冷
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学生叙述凝结概念,并且反复默记,教师检查2个学生背概念情况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凝结就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那么谁能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1、锅里烧开水后,水蒸气碰上冷锅盖,水蒸气就凝结成小水珠。
2、在浴室里洗澡时会有很多水蒸气,水蒸气碰到冷冷的玻璃就形了小水珠。
3、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瓶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4绿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师:大家说得很棒,那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呢?
生:冬天家里做饭的时候,玻璃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屋外走到屋内,镜片上会有小水珠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凝结现象
出示课件(地膜、蔬菜大棚的小水珠、浴室镜子的小水珠)
三、知识拓展,做好铺垫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凝结现象,那如果在凝结中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
对,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依附在物体上就是露珠;悬浮在低空就是雾;悬浮在高空就是云,云就有无数的小水滴组成的,有云才有可能下雨。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下和同学一起探讨于是怎样成的?试着设计实验。
第二课时
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
谈话: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学生接后面的诗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放雨景画面)同学们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丽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能想到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吗?(点学生回答,教师视学生提问适当板书课题。)
二、引导猜想
1、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凝结?(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凝结现象讨论、猜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交流猜想。)
意图:在此环节中要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猜想能力。为此,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科学合
理。
3、总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现象有这么多的想法,真不错。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
三、设计实验
1、谈话:现在我们就动手试一试,通过模拟实验来推想一下雨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想想,要想做这个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制造一个什么样的受冷条件,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呢?
(让学生思考后交流想出的方法。)
2、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通常学生可能想到的办法有:①根据凝结实验的启发,往烧杯里放热水,烧杯口盖玻璃片;②根据喝茶水时杯盖上有水珠启发,用口较大的瓶子,里面放热水,盖上盖;③根据对凝结实验改进的启发,往烧杯口放皿盘,皿盘里放冰,下面用酒精灯加热;④把前一种方法中的皿盘换成装有冰水的能吊起来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来的'情景。)
意图:本环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结合相关的实验与经验,尽可能想出多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使实验方案更可行,为学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实验、交流
1、谈话:下面同学们就可以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实验方法动手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已经有一些材料,如果你们选用的方法还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来取。在实验前我还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听清楚:第一、写清楚实验材料和方法;第二、从实验一开始到结束都发生了哪些现象,要认真观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请同学们选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认真观察记录。)
2、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地澄清以下问题:
(1)皿盘底部或烧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儿来的?水蒸气又来自哪儿?
(2)小水珠是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3)小水珠是怎么增大的?
(4)实验中看到的白气是什么?
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辨析,明确几个关键点: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断合并成大水珠或在原来的小水珠上继续凝结,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落下来了。这样,就便于学生在之后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时提供帮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问:刚才同学们的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我们都看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谁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一下?
2、请大家分组讨论,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指导他们说清楚,并注重与实验现象紧密结合,如自然界中的什么与实验室中的现象相似等。)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里有很大的伸缩性,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高空凝结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云;由于高空冷云中有凝结的小水珠存在,当云里的小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成为雨。教师再适时板书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画云、雨点等完成课题。)
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1.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样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2.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人工降水”进一步增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3.认识可逆变化,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推理,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雨就是水的一种循环形式,来自于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时机成熟,就从天而降。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看完后教师还有任务交给你们。(播放动画片)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要求用上冷、热、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比一比,谁的作品更吸引人。
【雨的形成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4.雨的形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