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激昂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步骤:师:同学们,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在诗句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有哪位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是啊,古代诗人王在晋也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潮前。潮中。潮后)让我们按照顺序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习潮来前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问题。
1.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呢?(八月十八。海宁盐官)
2.等待观潮的人数怎样?心情又怎样?(人多,心切)
指导学生朗读。
3.为什么说钱塘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自古以来: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
天下奇观: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是与杭州湾的特殊地形分不开的。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即钱塘江口)叫杭州湾,那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最狭窄处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3公里宽。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潮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时,被拦门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了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学习潮中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步骤: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鼎:古代的大锅。人声鼎沸:人们激动地忘了自己,只顾大声地叫,大声地喊。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当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等待终于有了收获,沸腾了,当人们隔了一会儿,看到水天相接的一条白线时,就又一次地欢呼了。这一切,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读书只有把自己当成书中人物,才能入情入境。记住,你就是观潮人。
学生再读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师引入范仲淹的诗句,这真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啊!(在教学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二)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
(三)延伸
(1)、潮这么猛,可有一种人,弄潮儿三字,介绍。天边出现一条玉带,似银练锁江,若隐若现。这时,早已等候在江边的数百名弄潮儿(游泳好手),见涌潮临近时,腾身跃入江中,有的手持彩旗,有的撑开红绿小伞,踏浪翻波,腾跃百变,千姿百态。在高高昂起的潮头中,弄潮儿们争先恐后,翻滚在波涛滚滚的激流中,从波谷跃到波峰,刚至另一个波谷,又跃上第二个波峰,犹如条条蛟龙在水中嬉水。钱塘江上还有一种弄潮儿,他们不是到涌潮的激流中去大显身手,去表演自已的游泳技能,而是在滚滚的汹浪中去抢潮头鱼。这类弄潮儿们拿着长长的竹杆,上面系上个网兜,在涌潮来临之际,他们举起网兜,一边撒腿在潮头中飞奔,一边频频回首,突然回身,把网兜向潮水里一抄,随即便向岸边斜奔,逃离潮头,其间之惊险令人为之捏汗,换取的收获当然很丰厚,这样的弄潮儿现在还有之。
(2)、为此,宋朝诗人潘阆就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板书
潮来前(平静)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观潮潮来时(浩浩荡荡)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