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本课时,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和女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0页试一试练习题。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0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40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课稿 篇2
多媒体出示案例(或教师读)
张 玲同学花了三天时间,吃不香,睡不好,用掉一大本草稿,就是为了解开一道数学竞赛题。这三天,他困惑、疑虑、苦思冥想……但是现在他解开了。他此时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知道他特想跳起来,大声地告诉老师、同学:“我解出了这道题!”
教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这经历体现了她怎样的情感体验?
学生回答:略
教师:她的这种情感体验叫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反映求真的需要。 理智感是指人们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反映求真的需要。这种情感产生于我们的学习之中,也需要在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如;人们探索真理时产生的求知欲;了解和认识未知事物时有兴趣和爱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的苦恼、迟疑,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兴奋和自豪;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有强烈的热情,由于自己的观点违背了事实而感到羞愧。
活动:学生合作用一笔画四条线段把九个点连接起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在尝试成功后,你体会到 教材p40
学生讨论、分析 体验 分享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合作、体验分享活动。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当我们经过思考和探究成功解决疑难问题时,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时,我们从中体会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理智感,感受到理智带来的喜悦。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说明:
课文《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又不乏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描写了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想象,那里景色怡人,令强强深深地向往与眷恋;第二段(2-6)写我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支芦笛;第三段(7-10)描写潮汛来时,漆黑的夜晚狂风大作,海水狂怒,肆意袭卷。爷爷的小闸屋在波风浪谷中颠簸,随时将被巨浪淹没的险境以及在爷爷的小屋独处的强强的焦急与恐惧。第四段(11-13)描写了强强在大浪的余波声中,再次听到爷爷悠扬的笛声,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从而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
课文重点是第三、四两段,描写自然环境和强强心理活动的语言很精彩,要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体会,并熟练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四、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流程:
如何让这群六年级的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且比较到位的理解文章的深远意蕴与独特构思呢?我准备这样来教:
第一课时中我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思路,初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第一段通过引读将学生带入意境,从碧蓝碧蓝、翱翔、闪闪烁烁等词语体会强强想象中小闸屋的美丽和强强对小闸屋的向往。从三折两卷体会爷爷做芦笛的本领高。
第二段通过同桌互读(强强和爷爷的两段对话)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三段在狂风暴雨的音乐伴奏下师范读,使学生感受到环境的改变。这时问:强强真的如他所说不怕吗?(不是,他十分害怕)他为什么害怕?(大海狂怒)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描写大海狂怒和强强害怕的精彩句子,写上批注。学生交流时,师注意朗读指导,做到熟读成诵。强强如此害怕是因为他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夜晚。在他害怕时听到一种奇特的声响。怎么是奇特的呢?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一下,爷爷想通过笛声对强强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第四段通过以上的读、说,学生已经水道渠成,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最后,请学生拿出摘录本,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
25 爷爷的芦笛
大海 芦笛 强强
平静 清脆 高兴
狂怒 奇特 害怕—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