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图文混排》是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分册第三单元第3课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等等,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在初中已经接触和学习过Word的一般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和练习,一般的学生对于Word的使用也比较熟练,可以完成Word中的一般性操作。但是对于较复杂的文档编排操作不太熟练,尤其是一部分操作水平较低的同学独立操作时会出现各种问题。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意识,并且有初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Word中插入图片、剪贴画、艺术字以及格式的设置方法,提升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的能力。
2、通过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在文档中插入各种不同的对象,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图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软件强大功能,感受创作的乐趣,并通过学习,锻炼自己的探索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和编辑图片、艺术字的方法。
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时我会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阅读,怎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学生回答出有图片、文字的,并展示两篇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对比,激发学生想要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稿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相比较而言,技能上的操作容易实现,而对于文章的布局调控能力和不同版式的灵活选择才是考验的关键。
(二)新课讲授
1、插入图片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入新课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插入图片。给学生展示已完成荷塘月色文稿,“同学们,我们首先打开上节课已经输入好的文档,往里面添加荷叶图片。”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并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同桌两个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示范演示,教师补充讲解操作要点。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插入图片的方法,为下一个插入剪贴画操作提供基础。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小组协助交流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培养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形成认知的规律。
2、插入剪贴画
在此部分,我会让学生根据插入图片的操作,在标题旁边插入一幅植物类的剪贴画,并下去巡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对剪贴画的环绕方式进行设置讲解。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插入图片的操作的同时知道除了插入图片之外也可以插入剪贴画,巩固新知。
3、插入艺术字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荷塘月色》文稿中文字存在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示范如何进行艺术字插入的操作。在讲解完操作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会给学生展示一张节约用水的海报,让学生动手制作,我下午巡视,纠错、解答并进行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知识到操作;从书本到实践;由原来的仅对图像进行版式设计和层次调整的基础上延伸到对艺术字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且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插入文本框
在此任务中,我会询问学生平时进行文字输入时是如何操作的,告知还有一个“文本框”的工具可方便设置文字的方向、样式及位置,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接着我同样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进行尝试操作,并告知他们待会请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解文本框的插入与设置的知识,并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进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请学生尝试制作一张庆祝朋友生日的贺卡。
设计意图:在这个部分,通过同学们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知识点,锻炼大家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作业部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增强大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二)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四)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五)反思总结,谈收获。
(六)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