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艺术,但需要教师具有艺术化的智慧。因为调动和保持学生“学”的积极性,主要的不是靠教师的循规蹈矩、谆谆善诱和无私奉献,而是靠教师的风趣幽默、善解人意和大智若愚。因为,事实性本体知识只能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知识的条件,但不能作为教育者的类属特征;只有方法性、价值性的情态式教育学知识,才是作为教师的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知识分子的类属特质。所以,目前对教育理念进行革新的方向,就高度集中在方法性、价值性的情态式《教育学》领域,例如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就占领了该领域的高位空间。
可惜的是,这些教育理念却几乎被许多平淡干瘪或四平八稳的语言外壳包装着,失去了作为新理念的鲜活生命感,甚至成为教师云里雾里的概念。实际上,我们的许多新理念,完全可以用新的语言外壳予以简明鲜活的包装,将理念再次进行草根式的概念化,从而为广大教师所真实理解和接受,譬如师生关系、赏识激励、体验教育等方面,完全可以用“示弱、忽悠、折腾”等浅显的语言外壳,构成教育艺术新理念的三大境界,甚至成为教师参与现代课堂建构的三大行动方略。
一、示弱——现代课堂的教师心态
仔细分析,人类育人方法的本质就是示弱法,或说是一个示弱的过程。父母示弱,孩子就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见义勇为,例如妈妈说“我的眼睛进了灰尘,过不了马路”,孩子就可能会一改让妈妈抱着过马路的常态,而主动要求领着妈妈过马路,并证明自己是妈妈可以信赖的人;教师示弱,学生就会主动尝试、乐于担当、见贤思齐,例如老师说“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理解它,需要多久”,学生就可能会一改由老师包办消化的惰性,而主动去想办法解决,并证明自己是最能作出自我把握的人。
1.示弱,彰显师生关系改革的必然走向。我们已经知道,师生之间在教学环节中的相互地位已经发生应然性逆转,学生已经被确认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如果还是在学生面前以强者自居,以自己的“权威标准”自卫,不甘心从“一言堂”的讲坛上走下来,不情愿从“圣言堂”的神坛上走出来,就会从源头上抗阻课堂改革,甚至抗阻整个教育改革。换个角度,如果教师确实要充当强者,就应该成为去解放学生的人,而不是坚守着自己在传统教育中的既得利益,既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又解放不了学生。
2.示弱,顺应长幼之间情态的天然选择。教师作为长者,能否给学生示弱,则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长者风范的标志。但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佩戴麦克上课,以显其强,却不让学生共享麦克,事后竟反复指责学生不愿回答,不会说话,声如蚊音;教师以一连串的设问追问,以显其强,却不让学生倒问补问互问,事后竟反复诡辩学生不想提问,不会提问,问也白问;教师大讲特讲,出尽公开课的风头,就是不让学生比他说得更多,事后竟反复认定学生说不清,说不对,会浪费时间。一句话,在这类教师的内心,就是不愿相信学生,只相信老师最厉害,最强,学生只能当弱者,当配角,听师由命。
3.示弱,需要强者主动含蓄的自谦水平。我们中间不是缺乏会示弱的人,而是有人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有人却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两者差异之归因,当然有二,即一是品质,二是能力。在原始状态,教师当然应该是强者,学生自然是弱者,问题是当作为强者的教师遇到作为弱者的学生时,教师是否该继续成为强者?甘于自降身段,从相信学生出发,到等待学生慢慢学会逞强,其间时刻不忘“一有机会就让贤于学生”,这就是教师的自谦品质;善于蹲下身去,从课堂道德开始,到等待学生慢慢学会展示,其间念念不忘“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贤于学生”,这就是教师的自谦能力。反之,不会示弱,不愿示弱,就是因为既没有这种品质,也没有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