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荧屏与报纸上炒得炙手可热的武则天与潘金莲,我不知道是否有意要为“95世界妇女大会”添点儿光彩;我想,指望这么两位女同胞为我国的妇女界争气,似乎也太欠考虑了些。中国历史上虽说妇女是受压迫者,但也出现过不少知名的、并且人品也还不坏的女才子、女专家、女将军;随便举几例罢:“木兰从军”是民间传奇,可以不论;南北朝时的才女谢道韫,13世纪后期从海南回到故乡推广植棉纺织技术的黄道婆,东汉史学家班昭、诗人蔡文姬,南宋词人李清照,明清之际沦落风尘仍抱冰玉之洁的李香君等,这些都是青史上有案可查的人物。在当代,像这样的女“名人”则更多,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认为,文艺创作首先要有一个“思想性”问题,其次才是作品的艺术性;写女人,容易出故事,容易感染人,但是否可以选择一些正气多些,戾气少些的历史人物来谈?不要老在女性的那个“性”字上面做文章;那样搞多了,是要影响人品的。
我这里绝不是在跟“妇女解放”唱反调。在我国,妇女已经解放,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家庭,妇女甚至已上升到“统治阶级”,“气管炎”之说,大约也算是国粹之一种,洋人是掠不得美去的。一位在社会上呼风唤雨的男人,在家受老婆的管束(说得委婉点,叫呵护),并非什么丑闻;我所痛惜的,是在现代文明更加昌盛的今天,中国男性却似乎正一步步可悲地雌化了。
首先是,荧屏上、舞台上时髦的男星越来越女性化,或无性化,表演一些海底软体动物似的软绵绵、粘乎乎的男欢女爱,情意缠绵,且又大多都是镜花水月,有始无终;阳刚之气像闹疟疾似的,泄得只剩一具风吹二边倒的身壳子。这些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你现在随意去调查一位中、小学生,他可能忘记了某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但绝不会不知道被他们当做偶像来崇拜的男女艺星的芳名,乃至他(她)的生日、喜好、婚姻状况、花边绯闻等等等等。于是,连这一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也染上了无病呻吟的毛病,整天“情呀意呀”、“哥呀妹呀”的在嘴里絮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