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春节的作文1200字汇总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200字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1
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了节气令。
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间。确定节日的标准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圆缺为记。所谓朔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称元日,正月的朔日,谓元旦,旧历新年之始。元旦为一岁最早的节日。一年之始的正月元旦是古俗中大庆大祭的节日延续至今,虽改称春节,但民间仍然习惯称新年。
年,既是时间概念,也是记时单位。年节无凝起源于计时单位的年。人类在漫长的蒙昧时代,没有时间的概念,过着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逐渐从天象和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一套测定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我们的祖先早在以采集和渔业为生的旧石器时代,就对寒暑来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万物生长和成熟的季节,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人们为了掌握耕作时节、不误农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星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这对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结束了人们盲目度日的状况,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年的名称出现较晚。根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称招,周代才称之为年(后来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也曾改年为载,唐肃宗三载公元758年,又改为年)。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界的国度,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从他们的远祖弃的时候起,既好种树麻菽,弃被人民推崇为农业的始祖,号称后稷。到公刘之时,仍然务耕种,行地宜,所以,周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的民族。因此,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循环而逐步认识的。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对年解释是谷熟也!《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这里所谓有年指的是农业大丰收。在大有年的时候,人们一定要庆丰收。据记载,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
在先秦时期,各地各代的历法不一。西周时行周正,即以建子为岁首,(周历的正月相当夏历的十一月)。同时在豳国又行豳历,豳历的岁终是十月,即周历的十二月;豳历的岁首为一之日,即周历的正月,夏历的十一月。在《诗纪豳风七月》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新旧岁交替时的风俗活动。一般庶民结束田间的农业劳动基本上已到了十月,进入冬季了。冬季室内是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常把向北的窗户堵上,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人们收得枣子,酿制美酒,庆丰收,敬老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脐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美酒牺牲,欢庆新年,成为一项隆重的庆祝活动。与这种人的欢庆活动相对的是对神的敬献。在丰收之后,人们为感谢神的保佑而举行酬神赛会。酬谢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饭、新谷酿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来年再获得丰收。在《诗纪周颂》中保留着一首秋收后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丰年》:今年粮食收获多么多呀!粮仓是那么高大,用丰收的五谷酿成酒和醴来祭祀祖先妣和神灵,让神灵的恩泽遍施人间。
周代的这种欢庆丰年和祭祀活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获后的庆祝以及冬季的来临,这种天定日的祝丰活动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规律作为年节的雏形,为以后年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2
腊月二十三天气晴
今天是假期的第一天,农历的二十三,也就是“祭灶”。
一到下午,妈妈就忙活了起来,先是和好面,准备拍灶饼。我也帮妈妈打下手,妈妈把灶饼擀好放到锅上后,我就负责翻。不一会儿,第一锅灶饼就出炉了。我正准备吃一个,妈妈忙说:“先放下,去把灶糖拿来。”我很听话地拿来了灶糖,看妈妈准备干什么,只见妈妈把灶糖和灶饼放在一块,说:“灶王爷,来吃灶糖和灶饼吧,保佑我们一家平安。”我很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也说不清楚,只是说这是传统。
我就自己上网查了一下,了解了有关“祭灶”的传说:原来“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
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
原来,祭灶还有这么多讲究呢,今天,我总算是明白了。
除夕天气有风
今天是的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放鞭炮,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下午,妈妈很早就调好了饺子馅儿,和好了面,不到三点,我们全家上阵,开始包饺子。我不怎么会包,就跟着妈妈瞎掺和。
妈妈包饺子的速度可真快!像变魔术似的,皮放在手中,用筷子夹上一点馅儿,两手轻轻一捏,一个鼓鼓的饺子就成了。妈妈把包好的饺子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案板上,就像一队队等着检阅的士兵。我也忍不住动手包了起来,包得很慢,而且也没有妈妈包的好看,但我也很满意,毕竟是我亲手包的饺子呀!过了一会,只见妈妈把一颗花生包在了一个饺子里,我感到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要包一个花生啊?”妈妈笑了笑说:“谁吃到这个饺子,就说明谁今年运气格外好。”哦,原来是这样啊。
不一会,饺子下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就想吃,却被爸拦下了。哦,想起来了,今天很特别,要放过炮才能吃饺子。爸爸拿了一挂很长的鞭炮,挂在树枝上,鞭炮“辟哩啪啦”响起来,很希望自己能吃到那个饺子。等我把一碗饺子吃完了,也没吃到花生。我有点失望,一会儿,爸爸高兴地叫起来,原来他吃到了那个饺子。爸爸显得格外高兴。
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还没开始的时候,爸爸给我讲起来年的来历。“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可真有意思,原来,过年还有这么多好听的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