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春节的作文1500字汇总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过些日子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这个春节,我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去看望一位老师。
看望老师的想法,在我的心中储藏了许久。春来春又去,草木枯又荣,随着我的年岁渐长,看望老师的念头也在渐长,春节作文《春节二题》。但因于我的来去匆忙,又因于没有掌握老师确切的行踪,我却始终怠慢着,疏忽着,没有真正地践行。
感恩,将是我后半段生命里一个不可动摇的主题。那些曾经以善意的目光注视过我的人,那些曾经在我犹豫徘徊之际鼓励过我的人,那些曾经在我落魄之时施以援手的人,我都将一个一个地找寻他们,当面表达我的感激之意。人真正的成熟,是懂得了爱。爱化解了我们曾经的仇恨,教会了我们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宽恕,更使我们滋生了对情谊的珍惜与护佑。
看望老师,是我感恩之旅中的第一步。
我的老师名叫王兆闻。高中时期,他教我们语文。王老师面色白净,戴副眼镜,身材高挑,走起路来,头上飘拂的头发随脚步的晃动而晃悠。在政治运动的风暴中,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他先后两次被打倒。但沧海桑田,日月蹉跎,似乎并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明显的烙印,更没有消解他昂扬的意志。
我和王老师建立联系,纯粹是因于我所写的一篇作文。上高二时,我写了一篇作文,取名《最难忘的人》。依现在的眼光看,那篇作文自然是无比幼稚。但其时,却得到了王老师不遗余力地表扬。王老师不但在他所带的两个班里反复宣读它,而且跑遍了同年级的所有班级,朗读它,夸赞它。一时间,我作文写得如何如何好,成为了学生们议论的热点话题。不止一位同学当着我的面,以近乎夸张的语调,声称我"比浩然写的还要好"。后来,这篇作文登上了学校唯一的黑板报。王老师似乎还不罢休,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让我把作文誊写在几页方格纸上,说他拟向某个刊物推荐它。再后来,在课堂上,王老师只要讲起写作,什么开头呀、伏笔呀、过渡呀、结尾呀等等,所分析和例举的对象,都是我那篇被他表扬了无数次的作文。
其实,我对自己的作文水平非常不满意。在王老师的表扬声里,我并没有欣欣然,陶陶然,仿佛一个脚步从未离开过地面的人,突然乘坐上了高空缆车,心里滋生的,恐怕不是飘飞的快乐,而是无所适从的惊惧与惶恐。
在此之前,若要用一种物质来描述我的形态,那么土豆是再合适不过了。是的,我确实如土豆一般,埋在土里,沾满泥土,土色土质,无声无息,没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存在,没有几个人理会我的苦乐,更没有几个人肯多瞥我一眼。但我这颗土豆,硬是被王老师从土里挖了出来,从地面之下的土豆,变成了地面之上的土豆。地面之上的土豆,尽管土豆的秉性和属性没有改变,但与地面之下的土豆有所不同的是,它却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如果说从事文字工作是我所选择的一条不归路,那么,王老师当初的激励,则给我的虚弱之躯,注入了些许站立的力量。一个卑微的土豆,一个自惭形秽的人,在他的表扬里,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并非那么一无是处。
后来我也开始了教书生涯。当我从学校毕业,分配至耀县中学时,王老师已经先期调到了这所学校。昔日的师生,今日却成了同事。奇巧的是,我的办公室与他的办公室相互为邻,一墙之隔。王老师呈现着长辈的慈爱,对我照顾有加;而我则视他为亲人,为精神的依靠。师生之情,随日月的流转而浓郁,而深厚。
他退休,我调离,我们四散而去,见面的次数越来越稀寥。去年,有人聊起他的年龄,说他已经迈过了八旬的门槛。我闻听此言,忽然有了一种急于看望他的紧迫感。我害怕因自己的延缓,酿成永恒的遗憾。
令我颇感意外,当然也颇感欣慰的是,八十多岁的王老师居然如此精神矍铄。他的面相苍老了一些,但其他的,比之过去,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差异。走起路来,他依然腰板挺直,轻盈飘逸。而真正的变化,则是他的性情。曾经不苟言笑的他,而今却无比达观,甚至洋溢着洞穿世事之后的幽默感。他编了四句顺口溜,表达着自己的满足。他居于乡下,在田野间,他与泥土亲近,与蔬菜为友,聆听着鸡鸣牛叫,仰望着星疏月明,遗忘了尘世的喧嚣,摆脱了相互攀比带来的焦虑与窒息,呈现着一种穿透云层的淡然与悠然。他的炕头,则放着一本厚厚的《圣经》。
王老师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世故者的眼里,他的人生谈不上辉煌,甚至有点儿平铺直叙。在官本位的世风里,许多教师被"重用",被提拔,当了这样那样的官,但他至退休,却依然是一个没有任何装饰物的教师。但在我看来,人生的成功,不是官帽的高低,财富占有的多少,而是能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敬重。
王老师无疑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尊重。任何头衔,任何官位,在真正的"口碑"与"尊重"面前,都自行枯萎,一钱不值。一棵树,繁华凋谢,茂叶落尽,站立秋天的田畴,在微风里,在夕阳下,显得如此静穆,又如此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