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剧的作文300字
篇一: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嘉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
不同的戏剧有不同的特点,像浙江的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河南的豫剧,丰富多彩,唱词通俗易懂:四川的川剧,生动细腻,别致传神,诙谐风趣……广州的粤剧也别具风味:一、唱词、念白全用北音,俗称“戏行官话”,武生、小武、小生、老生、旦角的唱曲唱腔各自一家,行当分明,;二、一段唱腔中,梆子腔、二黄腔、西皮腔、牌子曲各成段体,从不互相渗杂,一腔到底;三、旋律较简单,节拍较快。除此之外,广东民间有些失明男女艺人和部分的歌(未成年的歌则称之为“琵琶仔”),他们用粤语演唱很纯粹的广东地方通俗曲艺如南音、粤讴、板眼、龙舟等,仍未被当时的粤曲所吸收。
广州著名的粤剧有许多:《帝女花》、《紫钗记》、《西楼错梦》、《牡丹亭惊梦》、《三笑姻缘》、《李后主》、《雷鸣金鼓战笳声》、《柳毅传书》、《楼台会》、《九天玄女》、《山伯临终》、《客途秋恨》、《三看御妹》、《醉打金枝》、《昭君出塞》等等。
粤剧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篇二:我了解的粤剧文化
我本来是不喜欢听粤剧的,总是觉得曲中敲打的乐器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简直就是在制造噪音,唱曲的人在那儿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唱什么,反正就是感觉很吵闹。我外婆却是一个粤剧谜,几乎每天都会去公园听“私伙局”唱曲。看见外婆这么如痴如醉,我怀着质疑粤剧魅力的心情,决定上网去了解一下粤剧文化。
原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广东梆子”、“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间。旧时,佛山的粤剧戏班有一个惯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回佛山,解散旧班底,重组新班。而新班的首场戏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审阅通过之后,新班才可以乘着红船下到广东四乡演出。粤剧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随着广府人徙居海外开枝散叶,粤剧也变成了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可谓有华人的地方必有粤剧。
看来是我不会欣赏粤剧这一人类文化遗产,是我误会了粤曲所蕴含的文艺特色。粤剧简直一个无穷无尽的海洋世界,以后我还要多点去了解粤剧文化,掌握更多粤剧知识,让身边的人都认识粤剧。
篇三:我爱粤剧
受奶奶的影响,我从小就爱上了地方戏。像淮剧,黄梅戏……我都爱听,并且喜欢哼几句,唱两声,而其中最喜欢的还是粤剧。
有一回,跟奶奶看了《金殿让子》出来,一路上跟奶奶又说又唱,行人还以为我们“疯了”。回家躺在床上,时钟敲了十一下,可我还是兴奋的睡不着。想着戏中的那两位好母亲,感到母亲的伟大……这么想想,不知不觉学着戏中寇王的唱段竟唱出来:“哎呀——母亲啊!”这样一唱,我觉得我的心情非常愉快,从此,我越来越爱粤剧了。
还有一回,上课时,我唱歌时竟唱出了粤剧的调,害得同学们都看着我。下课了,同桌问我:“你怎么这么喜欢粤剧?”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非常喜欢粤剧,就像爱我的家一样,因为粤剧让我非常快乐同时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趣味。
小学毕业前,学习特别优秀,可是还是忘不了粤剧,爸爸和妈妈不允许我看粤剧。一天放学后家里没人,桌上有一封奶奶的留言,,上面写着:“我去买西瓜,你到4点左右下来帮我拿,这时我脑子里涌起了粤剧的波浪,我看了一下表,还没到4点,于是我打开了电视机,看起了《五女拜寿》,因为我非常喜欢越剧,所以一看粤剧就把帮奶奶拿西瓜的事忘的一干二净,突然,妈妈和奶奶拿着西瓜进来了,我怕妈妈吗打我,就赶紧跑进我的房间。从此,我再也不敢看粤剧,唱粤剧了,直到接到了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你说我为什么这么爱粤剧呢?我想,也许是粤剧让我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
篇四:参观东莞粤剧博物馆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也是我市粤剧博物馆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作为2007年“走进东莞文明”活动系列的重头戏。“粤晖园杯“粤曲曲艺私伙局大比拼也在今天启动,为粤剧博物馆一周年生日增色不少。于是,学校组织我们去粤剧博物馆参观。
我们来到粤剧博物馆。当粤剧两个字映入我眼中时,我想起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春浩说过:“各界对粤剧博物馆比较重视,一年来搞得比较活跃,搞得比较有声有色,许多年轻人对粤剧不是太懂,通过看粤剧博物馆,他们可以了解到粤剧是我们岭南的文化瑰宝,逐渐喜欢粤剧,为振兴粤剧具有促进作用。”在博物馆内,我知道了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相提并论。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先生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小生为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马师曾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地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