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必修《秋水》教学设计

2020-12-30保护环境

九年级必修《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方法:

  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宋国蒙(河南商丘县附近)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三、朗读课文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问:该生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泾(jìng)流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少(shǎo)仲尼之闻殆(dài)

  (2)纠正断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2、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听课文录音,然后全班同学尝试齐读课文一遍。

  教师: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读的很有气韵,可同学们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积累本课的文言字词以及句式呢?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文言功底。)

  3、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分组进行)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②于是焉和波欣然自喜(于:介词,在;是:代词,这)

  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今: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方位词,东边)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今:今义常用于“大方向”、或者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文言句式

  A、判断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表示判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

  B、宾语前置句①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无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谓之我也”: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状语后置句,即“吾长于大方之家见笑”: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用“见……于……”表示被动,“见”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D、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若己者动词,比得上

  闻:1、闻道百动词,听到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学识

  之: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仲尼之闻助词,的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副词,才

  2、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5、质疑

  (在这则寓言中,有两个成语沿用至今,同学们须注意它们的用法)

  6、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须注意用法)

  ①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前面往往加“只能”,“只好”之类的词;“望洋”是“仰望的样子”,它和“徘徊”、“荒唐”、“葫芦”一样都是连绵词。我们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分析,如“望‘书’兴叹”、“望‘文’兴叹”、“望‘球’兴叹”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②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行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其中已经包含了被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说“被谁谁贻笑大方”。该词常用作谦词。

  7、翻译全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上一篇:《秋水》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篮球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