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写物作文1
国庆节放假在家,奶奶叫我去车库找她的老物件——针线篓。在车库找了一周,,针线篓没有找到,而那辆歪在墙角的小童车却入了我的眼。它那火红的底色,闪亮的座椅,黑色的脚蹬上落满了灰尘,却阻挡不了它勾起我的回忆。
在我四岁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这辆小童车。这辆小童车有四个轮子,前面一个,后面三个,准确意义上来讲叫“四轮车”,骑起来不会倒。从那时起,童车成立我童年时代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每天清晨,我骑着小童车跟着妈妈后面到厂里,傍晚时分又骑着它回家。每当荠菜疯长的时候,婆婆就带我去找荠菜,挖荠菜,挖来的荠菜全都放在车后的篓子里。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常有人问我:“你挖这么多荠菜回去干吗?”我回答:“挖回去婆婆包饺子给我吃!”
我渐渐长大了,四轮的童车已不再适合我。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下午,我把车拖到厂门口,从车间里拿出爸爸的工具箱,学着爸爸的样子,打着赤膊开始搞我的“大工程”——拆掉两个小轮子。首先要下掉两枚螺帽。我用活动扳手卡在上面卡稳了,可因为力气不够大,扳不动。于是我学着爸爸的样子在扳手上套一根金属的管子,扳管子的末端,螺帽就这样轻松地下来了,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运用了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两枚螺帽搞下来之后,两个小轮子就可以拿下来了。在装上螺帽,我的“大工程也算是结束了。”
“童车”被我改造成了“自行车”。因此骑起来必然会吃一点苦。当天傍晚,我就摔了两个大跟头。跟头摔多了,自然也就熟练了骑自行车。
如今,炫酷的山地车代替了小童车,可那小童车却承载着我的童年,它是我的老物件!
初三写物作文2
“翠黛叶生笼石,般红子熟照铜镜。”盛夏六月,枸杞红了,漫山遍野,一望无际。那风静静地吹着,仿佛吹红了整片整片的枸杞林。
鼻闻清香,舌尽甘甜,疲倦了一天的身体,在淡淡的温馨中舒展。
枸杞的不像牡丹那样红得艳丽,不似玫瑰那样红得耀眼,只静静地燃着它那发自内心的柔红。细细端详,枸杞犹如刀子嘴豆腐心,外硬内软。放一颗在嘴里细品,一丝丝苦涩钻入味蕾,但这苦却不胜苦瓜,只淡淡的。随即充斥的便是甜蜜,有一种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感觉。苦、酸、甜交织在一起,三味杂陈。人生或也如这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也不是一直不一帆风顺的。
白居易的《枸杞井》里曾写道:“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端犬形。”相传,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王母娘娘路过那时,化作了拄着拐杖的老婆婆,那庙里的僧不欺她,反之,给予她些帮助。王母娘娘在离别时,作为回报在井旁扔下了拐杖,一株二三丈的枸杞树拔地而起,其根盘粗壮,树上挂满枸杞,寺里人饮此水,人人面色红润,至八十而头不白,齿不掉。
因这传说,便泡了一杯枸杞茶。
一杯清水,坠着几颗枸杞。等待,付出的越多回报越多。枸杞也是有情的,当你怀着一颗善良之心时,枸杞会全身心地奉献。当水面金黄时,香气入鼻之际,便可品尝了。抿上一口,水裹挟着枸杞的香流过全身。我好似飘飘然,欲乘风归去,好似真有一种成仙的感觉。每每在喝枸杞茶时,这传说总会飘进脑中,净化了内心,释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
现如今枸杞便有了药用价值,后人发觉枸杞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中药郎中便采之入药。
枸杞带给了我感受颇多,它使我明白了生活有苦有泪有挫折,但只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便能看到成功的彼岸,享受到苦尽甘来的幸福。它又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遵旨:友善待人,只有你奉献的越多得到的才越多。
友善,现代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代的传说中便已存在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时间带不走的是华夏民族、东方大国传承的精神,它深深地印在了核心价值观上,留在了传说中,也镌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源远流长。
“杞树珊瑚果,兰山翡翠峰。”走在路上,亮眼眼的枸杞,是心中的红宝石,是善良的象征,是人生的意义。它永远得留在了我的心上,这便是我赞美的红衣天使,我赞美的主角。
初三写物作文3
事世纷复,这喧嚣的人间,如今欲觅得一方净土,极为难得。但我想,品一杯香茗,抵得十年尘梦。
这样出尘而不疏离的,又给予人们宁静与从容的事物,自是要赞的。又或许所要赞的不是那“南方嘉木”,而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心境。
祖父是好喝茶的,他似乎将“品茗”二字真正融入了生活,却并不如文人雅士般邀二三人共饮,用素雅的陶瓷具。他仅仅用了普普通通的白瓷壶,倒着那普普通通的绿茶,时时捧在手上,饮上二三,不品滋味,却品出了人生。
小时的我自是不懂茶的,问祖父,他只是摇摇头,笑而不语。愈大,隐约觉得,喝茶不必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品种,随心就好。喝茶,喝的不是滋味,更不是水,是一种心境。一壶在手,慢酌细品,在阳光下氤氲一个下午,连空气都微醺。如此俗雅共赏毫不做作的茶,自然是用“赞”的。
初识“茶”,亦是孩提时代,祖父教我识字,所识的第一个字,便时“茶”。其从笔画构成上,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之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之精华。如今,这高层林立的浮躁的城市里,那一杯茶便是最宁静的去处。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即便外面是满眼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仅一杯清茗在手,就仿佛走进草木之间,从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这种自得的生活方式,现今是不多见的,而能从其中觅得一二的茶,怎能不值得称道呢?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冲淡了。清心品淡茶,少年血气方刚,自然是不懂茶的好。人或许只有年岁渐长,经种种浮躁、喧哗,再回到茶中,才会感受到清幽中自有隽永悠长。这些都是我不懂,也不曾经历的,就像我总是不懂祖父的那杯茶。我体会不出茶中的典雅高洁之道,却觉得祖父便似那茶。《茶经》上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想必祖父早已悟得了这些,清茶润心,自然就会默契。它讲究卫生,要求保持洁净,祖父亦如此;它不求排场,讲究在简朴中见到自然,祖父亦如此……这样的茶,这样的人,这样的品格,自然要“赞”。
赞茶,赞的不是茶水,不是滋味,是远古山林,是清风浩荡,是一颗洁的心。
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可“赞”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