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教学设计

2020-12-29除夕

《白杨》 教学设计

  导语: 《白杨》让我们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白杨》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白杨》 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白杨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 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 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 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白杨》 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⑴ 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⑵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上一篇:《我想》教学设计下一篇:《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