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
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
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
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
(学生习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人 挖掘坑道 奋斗
生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人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四种场景的不同性质和各自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生活,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学,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科研成果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归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四、研读探究
1、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形成板书:
①攀登高塔──高度
(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 以小
(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
(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见大
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
(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意味?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五、片段仿写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
要求:仿照课文语段,从“学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一个比喻(并稍加阐述),尽可能真实准确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选择几个片段读一读,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体验,总结“散文”的特点
1、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
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一般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为基础,主要目的却是抒情写意。
主题:集中、深刻,给人留下思考、启迪。
语言:比较优美、生动。
表现手法:象征、比喻(隐喻)、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2、回忆在前几册中学过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有进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等)
八、课外作业
1、完成仿写的片段;
2、课外阅读散文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