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使词语教学具有活力

2020-11-14词语

怎样才能使词语教学具有活力

  “踏花归去马蹄香” 是有名的诗句。宋朝时某画院的考试就以此为题。要画好这一题目实不容易。游人、落花、马蹄都是有形的,好画;但马蹄香却不好画,香是气息,只能闻,看不见,摸不着。而这句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香”字,非画出来不可。据说只有一位国家画得准确,他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一位英俊的少年骑在骏马上。马在奔腾,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这位画家用了若干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表现出来了,而且使人感到春意盎然,衬托出了游人的愉快心情,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了。

  “踏花归去马蹄香”更是禅者无限向往的最高境界,悟道后,仿佛皈依灵魂的故乡,寻得人生的归宿,精神境界得到超越,人生忽然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心胸如宇宙无极,当真快哉如风,自然马踏落花,四蹄含香。

  画画如此,人生如此,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课文中的一个个妙词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有的淡雅,有的热烈而深沉,有的无花却有果……可有的教师自己还没好好品读,就带着学生来 “赏花”了。那不是赏花,那是走马观花,不驻足,不留意,不在乎花开花落,有“美丽”却不指导学生赏“花色”;有“动态”却不带领学生聆听花开的声音;有“蜂蝶”却不引领学生闻“花香”。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驻足,贪心地欣赏,满心地眷恋,感觉其春意,享受其愉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踩着花瓣,享受着花的芬芳,以达到“落花有情,马蹄含香”的境界。

  一般的词语教学仅仅为了“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或重要的词语用小黑板或幻灯罗列出来,问学生自己学会了什么,有没有需要帮助的。现在的学生大都“训练有素”,为了迎合教师,他们会按照音、形、义三个方面,大说特说自己学会了某字某词,而且几乎没有需要帮助的。这些自然有存在的必要,但似乎很少有教师注意到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尤其是教生字生词时,以为把它解释出来,在阅读中不成为障碍便足够。其实,这样做在很多情形下未能抓住词语教学的最关键因素。词语教学要关注词语的本身。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潜心涵泳,感受词语本身的存在?

  1、抓住形象性。

  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这些词语不能“一解了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

  张祖庆老师教学执教《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创造”的: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

  这样的词语教学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感受汉文字的特点和魅力,又与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感悟浑然一体,不得不叫人拍手叫好。

  2、体会准确性。

  课文中的词语,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有的极其准确、生动……它们似也可以同义代替,但意义是意义,意义代替不了词语本身,代替了语句就显得弯弯绕绕。编写人教版教材的专家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为例,归纳三点体会的方法。

  直接体会。如《燕子》的课后题:“横掠过湖面”的“掠”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

  比较体会。如《翠鸟》的课后题:“我们交流交流,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哪个写得更好,好在哪儿?

  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第1句)。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第2句)。”

  加点体会。如《燕子专列》的课后题: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掠”字可以看出燕子飞行的轻快。“鸣声”与“叫声”一比较足以看出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翠鸟。“纷纷、冒着、顶着”等词语让人体会到瑞士的居民们仿佛把燕子当作自己的子女,他们是多么热爱动物呀!难怪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谈自己怎样学国文时说:“每个字都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

  3、凸显表现力。

  有的词语用同义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也会因之而大大削弱。叶澜教授曾说: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但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品词析句过程中只是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然后朗读体会”这一层面,仅仅只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很形象的生活画面,这样的理解即使再深刻,也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应让学生体验词语背后的生活,感受词语背后的精彩,彰显其表现力。当然,并非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这样的体会,而是要找准切入点,突破一点,盘活全文。

  请看王崧舟老师对《荷花》一文中“冒”字的处理:

  1、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2、换词理解:“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3、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4、表演体会: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5、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6、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学生起立诵读第3段)

  看,王老师紧紧抓住这一个“冒”字,一连问了五个很有层次性的问题,且每次提问与读有机穿插起来。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学生脑海中的“冒”是有着很形象的生活画面的,是很丰满的,有内容的,而且理解了一个词,荷花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美的形态就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冒”字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它,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所在,就能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

【怎样才能使词语教学具有活力】相关文章:

1.教学:盘点词语也精彩

2.词语的变迁教学反思

3.低年级词语教学设计

4.汉语词语教学反思

5.整体识词语教学设计

6.认识生字词语教学设计

7.西门豹词语盘点及教学建议

8.学习前后词语的教学反思

上一篇: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四级英语作文练习下一篇:让文明不被遗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