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1
《相似三角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多边形》后学习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通过类比、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三角形相似的概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较好:
1、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2、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没有过早地给出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3、在练习时做到适当的拓展,比如在例1的教学中把相对应的两种情况拓展出来,灵活处理了习题。
我也总结出几个不足的地方:
1、课堂的应变能力还需提高。对例二的研究时间过长,使后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紧。
2、上课激情不够。
3、应多让学生动笔写,而不是说思路,应完整的写证明过程,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会觉得无从下手。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我一定会改掉自已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教研的水平。今后每一节普通的课,都是我不断反省、审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载体。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2
我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对应高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诱导学生们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抢着猜,大多数同学猜对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可对面积的比有争议,有的说等于相似比,有的说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我又及时诱导:猜想并不能代替证明,它只是一个推理,一个假设,你们应该再进一步深入,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去证明,看到底是谁的对,让它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马上开始证明,这一节课掌握的很好。而且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得到的正确结论。
这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诱”的过程,让学生利用这个思维惯性去“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就是“思”的过程。这个“猜想”不是凭空瞎猜,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思维的延伸、拓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3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以问题导入,循序渐近,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以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另外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亮点:教学过程中始终穿插一条主线:“基本图形”的巧妙应用,一条副线:培养学生学会看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另外,图形不同的变化形式也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习题的设计选用了近几年的中考题,拉近了教学与中考的距离。
在这一堂课中,我觉得有几点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以多种形式(组合条件、添加条件、作相似三角形、练习等)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相似判定的理解,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真正关注到中等偏下的学生,课堂中设计的问题有三分之二是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并在课堂中也正是让他们表现的。
三、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一些平时从不发言的同学也在课堂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一、题量过大,课堂时间安排较紧,有些问题落实的还不够深入。
二、出示了几道中考题,虽然学生做了,教师讲了,但没有从题目本身往深处挖掘,对中考命题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仅是为做题而做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在研究《考纲》和学生,使复习课的效率更加的理想。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4
一、背景介绍:
只要是在教学一线,就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当学生的课堂活动呈现一片繁荣,教学活动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紧锣密鼓,热热闹闹朝着预设的轨道前进时,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有学生冒出一句与你教学设计可能完全不同,但又带着“金子般闪光”的意外发言———打断了你,若对这“意外的发言”给予重视,评价肯定,抓住其合理成分施教,势必打乱整个教学设计,若断然否定,置之不理,或搪赛过去,不但会轻易错过一个“千里难觅”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的教学契机,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是进退两难!此时此刻,何为“重”,何为“熊掌”?你如何“舍鱼而取熊掌”?现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案例,对此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重视与讨论。
二、案例描述:
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18。4画相似三角形时,我以画相似三角形为例。即:已知△ABC,画△AˊBˊCˊ,使△ABC∽△AˊBˊCˊ,且△ABC与△AˊBˊCˊ的相似比为1:2(将△ABC放大2倍)。通过我的板演示范引导分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位似中心,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与三角形上进行探索,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板前示画,并介绍画法及推理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对此我感到很满意,因为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我备课时所想到的情况逐一展示说明。
在集中归纳、点评,突然刘跃站起来,冒出一句:“老师,当位似中心在三角形内部时,连结位似中心与名顶点,我反向延长线段OA、OB、OC得到△ABC放大后的侧立图形,你看行不行?”。因为刘跃平时上课好说一些与课上内容无关的结论,所以,当时,我连看都没看,随口说了一句:“你的高招下课后再说”随即又兴趣盎然地继续展示我早以设计好的内容。而刘跃红着脸,低头坐下,无心听课。时而东张西望。当我讲完之后,我巡视一周,发现有好几名数学学的很好的同学,也用一种茫然的目光注视着我,我走下讲台,随手拿起一本练习本,发现他也是用刚才刘跃同学所说的画法画的,他们也在等待老师的指导与所下的结论……这种方法行不行。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拿着练习本走回办公室,仔细一看,此种方法完全可以。虽没按常规方法,连结OA并延长Aˊ使OA:AA=1:2,同理确定Bˊ、Cˊ,但反向延长线段,得到倒立放大2倍的相似图形,足可以看出刘跃思维的敏捷性,创新性,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就是以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主,培养“再创造”能力吗?我为自己的断然否定态度而后悔。
三、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准备到的创新思路或方法,这些方法甚至比教师的方法还要高明,而这些思路又常常通过学生的“意外”发言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意外”发言,让他们把话说完,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表达的机会,认真听取学生发言,放下教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并及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认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本案例中,我对刘跃同学的“意外”发言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而导致错过一次激励学生思维发展和创造的良机,令人痛心。
四、案例体会:
教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见解,实际上,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知识信息被动的吸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者,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用个人持有的思维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检验和批判,不同的人看到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意外”发言,千万不可断然否定或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搪塞过关,一味地依照自己已有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机械教学,而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善导学生发言,并根据学生发言,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地开拓教学,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