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2020-06-22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一

  看到介绍中李跃儿的代表著作,我被《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吸引,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好奇吧,开始阅读寻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热潮"你幸福吗?"我也关注了许多报道,多数人会笑着给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那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让我再去回想孩童时的幸福,记忆大概就是关于父母和学校了。而作为老师的身份,在书中写道:在书中,作者说到: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以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着幸福。

  对于"爱与尊重"我自认为可以做到,可偶尔在孩子们面前也会突然忘了"平等",这也是反省后深知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时候,老师们也会被感染到,会有不一样的幸福感。

  刚刚有了小小的自信,当我阅读到"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只是喊口号。

  古人讲,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一段话,让我开始犯愁,怎么都觉得我还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世上事就是这样:越深奥的看起来越浅显,越复杂的看起来越简单,越困难的看起来越容易。

  "也许就像书里写的,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内成功,它必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传统的势力太强大了。

  教育不像工业产品,引进一条生产线就能很快出产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经定型了的人,绝不会一蹴而就。而我希望在时间的沉淀下突破层层"传统"的枷锁,做一名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老师。

  书中看到家庭教育很多"失误"的案例,我并没有过于惊讶,因为我们生活中就有令人思考的案例。那些"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不能去断定那些父母是否爱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多么重要!而爱的名义之下,很多父母可能会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爱是让孩子感受"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先入为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李跃儿告诉我们: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

  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教育的本质是协助人类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孩子造鞋的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二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实习的一个月中,我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画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哎呀,你看你这画得是什么啊?老师画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画成蝴蝶结啦?为什么不好好学啊,要跟老师画得一样啊……”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可是多几次之后,我发现那孩子便不愿意再听妈妈说话了,每次妈妈发表意见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撅着嘴,一副快要哭出来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家长以后不要这么说她了,孩子很努力,画得也很好,本来幼儿画画就不是为了要让她画得跟老师的一样,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愉快的度过这个过程。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谓的画画的基本技巧,不过是家长急于看到成效而超过了孩子本身所能负载的东西而已。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时,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给幼儿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统一教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这跟中小学学的学生上课有什么两样呢?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真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得都不像。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简直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画完以后,她又让家长再画一幅,这次是由李老师来口述,家长自己画,画的是长袜子皮皮。家长们画好以后,李老师让家长自己看看自己画的画,几乎每个家长画出来的画都是一样的,都是正面对着自己,两腿张开等的特征。家长们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李老师说:“你们画的第二幅画,是不是受了我教给你们的第一幅画的影响?”家长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发出哄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是先教给孩子怎样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当老师先教给孩子们东西,再让他们想的时候,思维就会被教的东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应该多角度,对方面地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放飞什么都行。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希望家长们也能够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能够与老师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丰富有启发的环境。不仅是对孩子现在,对于其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有关高中开学作文下一篇:关于《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