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书笔记(通用2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金家读书笔记(通用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巴金家读书笔记1
“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家本该是一个使人一看就倍感温馨的字眼、一处人生最美的拥有,就如夕阳下的依偎、风雨中的搀扶般。但巴金笔下的高氏家族却与我们想象中的迥然相异。
《家》通过描写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表现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高氏家族外表上虽是绅士家族,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独裁专制,压制反对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使青年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在《家》中,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都是受吃人封建礼教制度迫害的结果。
怀着悲愤和怜悯的心情,我看完了《家》,其中觉新的悲剧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长孙,他的命运在他出世时似乎就已被决定。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得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又得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成绩优良,热爱化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正在一步步朝着他的理想迈进,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母亲去世,仅仅因为长辈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梅表妹,被迫去了一个素未相识并且由抓阄决定的妻子。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父亲去世的同时也剥夺了他的青春,大家庭的担子就这么放在他年轻稚嫩的肩膀上。在高公馆中,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孩子的出世才给他带来了希望,是他看到了未来。但他无法回避家族的斗争,“无抵抗主义”正是他应对这些的无奈之举。最终他与他爱的两个女人之间隔了一个“永恒”。
巴金家读书笔记2
小时候读巴金先生的《家》,觉得这是个再枯燥不过的故事,复杂的人物关系,迥异的人物性格都让人深感烦乱。而成熟后再看,却仿佛读懂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读出了百般的滋味。
巴金先生用细腻的文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角色:高家三兄弟,梅芬,瑞珏,鸣凤,高老太爷??正是在这些曾经扰人的各色人物身上,我看见了一个处在十字路口的时代,复杂、纠结却又足够真实。我想不光是在小说中,在那样的时代里,大抵所有角色都逃不出三类。
守封建,不妥协: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家族长,凡事我行我素。他专横、冷酷,当他统治着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时候,他不能不选择封建社会最传统和有效的方式:专制。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正如他所说:“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就要怎样作。”为了维护他眼中高家的兴旺和安乐,他一手挡去了觉新明朗的前进道路,为他早早安排了婚事,酿成了最后觉新、梅芬和瑞珏三人间的悲剧;他坚决反对觉慧参加有关新思潮的社会活动,又企图强逼觉民走觉新的老路:娶妻生子打理家业,屈从封建;他还执意将鸣凤嫁与冯乐山,致使鸣凤最后为了守住清白与尊严投河而死。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诉说着他的专制。他活在旧世界里,习惯了软弱与一尘不变,所以他不愿停下看看年轻人的大志,更别提听听民主的声音了。同时,他毕竟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封建礼教是他眼中老祖宗一早埋下的
根,万万断不得,他誓死也不向新的风气妥协,一心拉着子子孙孙同他一块留在封建的时代,守着祖宗,守着规矩。不得不说,高老太爷是全书封建人物中的最为典型的代表。 而他的死,则代表着封建社会终将崩塌。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高老太爷”并不只是这一个,万千的家庭都有他的身影。准确而言,这不单单只是一群人的存在,而是一股强大的封建力量在张耀舞爪,它阻碍着人们的思想,阻断了社会的前进步伐。中国原本就大,各类阶级各种身份参差不一,而这又是时代更迭的年代,封建泥古必然是广泛存在的。老一辈活在自己最后的信念里,走不出旧社会,还企图拉上家里的年轻人一同维护封建礼教,导致中国难以在一时间脱胎换骨,彻底摆脱那个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的社会”。
可再回到高老太爷的身上看,他也不过是个受封建影响过深的可怜老人。他一心要守住祖宗的规矩和思想,排斥新风气,逼得孙子觉民离家出走。奄奄一息之时,他愿意做出妥协,不再干涉觉民的婚事,只想让觉民回家来,好见他一面。可见他并非铁石心肠,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也是个疼爱小辈的家长,只是封建在他心底已藏得太深。封建社会是可怕的,而维护封建社会的群体则是可怜而可悲的。
觉新、瑞珏和梅芬三人在《家》中的辈分是相同的,但年轻的力量并没有让他们解脱,他们终究还是没有逃过封建社会的迫害。
先说觉新和梅芬,他们相恋时,觉新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心怀大志的少年,他不仅在中国学堂里表现优异,更考虑过远赴德国留学,他曾经可能是这个家庭里第一个摆脱封建的人。梅芬是她的表妹,知书达理,温柔婉约,他们二人的相恋仿佛早在家人的意料中,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把希望和祝福送给了他们。可谁能料到只因他们的母亲在麻将桌上吵翻了脸,二人的爱情线就被“八字不合”四字硬生生掐断。古言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想八字不合只是个借口,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只是因为双方的家长认了死理,下了狠心。封建社会里,家长摧毁年轻一辈的幸福,包办婚姻,难道还是鲜见之事么?一方面是家长的命令,一方面是自己的爱情,觉新这个差一点就要跨出封建大门的人,却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选择。他放弃了初恋,屈从于家人的安排。他和梅芬爱情的结束,也是他被迫害,逐渐走向堕落的开始。因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他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失去了纯真的爱情,失去了兄弟的信任,最后,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妻与子。
还有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觉新的交织在了一起,她就是瑞珏。同觉新一样,她的婚姻也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更何况她还是个女孩子家,出身又好,受到的管束和牵制也就更多了。嫁进了高家后,因为丈夫难忘初恋,她起初很难得到丈夫的爱与关心。随着日子长了起来,丈夫终于对她敞开了心门,可这时候梅芬又因丧夫回到了他们的生活中。身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纵使心里百般不是滋味,她也不能表露出来,她大方忍受,依旧替丈夫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还时常照顾梅芬的生活,没人能懂她的委屈。后来高姥爷去世,瑞珏却偏偏在这时即将临盆、陈姨太用迷信封建的说法说服了早已麻木的觉新,瑞珏不得不被移到城外生产,这也直接造成了她的难产以及离世。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觉新至少还曾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有过人生追求,然而她一生都在遭受着压迫,从出生在封建社会,到死于封建迷信。
这三个人物代表着当时社会年轻人中的一类,大好的年华,却最终敌不过封建的强大势力,最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那个时代里。
觉慧是高家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总有人说他是幼稚和冲动,可正是这幼稚和冲动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在了社会的前端,担起了反封建,宣传新思想的重任。
他不像自己的大哥觉民那样不知痛痒,他不爱整天面对着一张张受着封建毒害的脸孔,不喜欢时时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愿意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愤慨和决心:“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所以尽管阶级差异就明摆在眼前,他还是对鸣凤动了情,找到了一份真挚的感情;虽然不知未来将要如何,但他依然跟随自己内心所想,加入到热情高涨的社会运动中去,宣传新思想,抵制迫害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封建思想;当封建礼教带走了他最爱的人,一步步摧毁了整个家庭,并逐渐逼近他,他只好选择离乡远去,以追求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对于全书而言,觉慧的存在就是一缕曙光,不管现实有多黑暗,总还是有人清醒着,有人在朝光明的新方向迈进。
有万千个觉新一般的软弱者,也就有万千个清醒着的“高觉慧”。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组织社会活动,宣传新思想,不做旧社会的拥护者。他们是一代不愿再忍受压迫和毒害的人,尽管力量微小,风险又大,但他们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做些改变,只为早日带领国家走出黑暗。
巴金先生的《家》让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重又走进那个忽明忽暗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死守封建,泥古不变者,有屈于礼教,麻木不仁者,有无所畏惧,宣传新思想者。这三者彼此间都形成了对比,让我们不禁思考,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而什么又是最为珍贵的?就我看来,最珍贵不过的是独立的人格和一颗勇敢的心。对于残酷的封建社会,我们不该维护,不该屈服,而应选择独立于其外,清醒而有追求,用一颗勇敢的心去追随自己所渴望的明天。
作为一个现代的青年人,书里所说的东西我们并非全不可用,独立的人格,勇敢的心,也是当今这个社会中难得的珍贵品质。保持清醒,独立于盲目的人群之外,方能推动国家和时代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