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的读书笔记1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这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更是中华传世名著。它章节简短,以雍容典雅的语调简洁凝炼的格言警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受益匪浅,也让我感触颇深。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作为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单单只教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我们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论语的读书笔记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意思是花言巧语,曲意逢迎,通俗点的说法叫“拍马屁”。
“拍马屁”源于蒙古文化,蒙古族是马背民族,蒙人常以养得一匹好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
可见,“拍马屁”本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然而蒙人建立元朝之后,趋炎附势者为巴结权贵,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
久而久之,“拍马屁”便成了谄媚逢迎、阿谀奉承的意思。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会出现几个马屁大师。90年代初,有人专门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编者从各种正史野史、民间小说中摘选了数百则“拍马屁”的故事,马屁大师们轮番登场,各成一派,可谓百屁争鸣,拍出了风格、拍出了特色。
不过,也有几条漏网之鱼不在《马屁大观》之列,但与书中的马屁大师们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武周时期的宰相杨再思,绝对是个集拍马屁之大成者。
当时,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依仗武则天的宠爱而权倾朝野。有一次,二张的哥哥张同休在司礼寺宴请百官,酒酣之时竟然当着百官之面取笑当时担任内史之职的杨再思说:“杨内史长得真象高句丽人。”
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特别是受韩流影响的年轻人们,绝对会认为是夸自己长得帅或长得美。但当时唐王朝是当之无愧的天朝大国,高句丽这种附属小国在汉人的眼里就是“蛮夷”,所以说别人长得像高句丽人的意思就是,你丫长得真丑。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打脸,杨再思不但不怒,反而十分开心,还立即按照当时高句丽的民族习惯,将剪纸贴在头巾上,反披着紫袍,摇头晃脑地跳起了高丽舞,在座的百官无不鄙笑。
还有一个例子。当时张昌宗以美貌著称,时人都称他面似莲花,杨再思却说这个比喻不好,说:“不是六郎(张昌宗小名)似莲花,而是莲花似六郎才对”,一句话让张昌宗心花怒放,大赞这家伙会说话。
杨再思为官一任,基本碌碌无为,但凭着炉火纯青的马屁术,一直官运亨通,在政治斗争中始终屹立不倒。
不过,历史的审判向来公正,后世史学家用如椽巨笔将这个“马屁精”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但中国人,老外也爱“拍马屁”,特别是日本人,竟然将“拍马屁”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日文的“拍马屁”翻译成汉文叫“磨芝麻”,寓意对待上级或长辈要毕恭毕敬,就像双掌互搓磨芝麻的样子。
日本人受汉人礼治文化的影响,视“敬”如命。我们经常能看见电视中,日本人谦卑地九十度鞠躬,只敢看对方的脚,大声喊“哈伊”。
中国人原来也讲究这个。古代称身份高贵的人为“足下”,就是说您身份尊贵,我只能看你脚下那块地方。
现在中国人已经不再讲究这个了,但日本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日本的社会强调上级对下级、前辈对后辈的绝对权威,对大部分日本上班族而言,磨芝麻是职场必备的技能,因此也就有了“马屁文化”。
有日本职员曾总结过职场的“马屁套路”,上司开玩笑冷场的时候要帮腔,说的有趣的笑话要在别的场合要再次提起,“上次那个笑话太有意思了”。另外,诸如“某某桑,我非常仰慕您…您太伟大了…我在您面前太渺小”这样恭维话要经常说。
在我们看来,这些话不仅肉麻而且做作,不过在日本,几乎人人都很吃这一套,甚至还出现了“拍马屁”的职业。据说东京两个大学毕业生在路边摆了个小摊,提供拍马屁服务,口号还挺文艺:“感觉一下你潜藏的魅力吧,纵容一下自己”。结果一开张,生意火得不行,让人不禁感叹生财有道。
这么一看,日本的社会风气好像也不咋样(咦,我为什么要用也?)。
不过,相比言语,日本人更看重能力和态度。日本人不反对“拍马屁”,但反感“只会拍马屁”。所以,在日本职场,马屁精终究还是马屁精,有能力的马屁精才是好员工。
其实,因为现实生存的需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拍马屁的时候,这无可厚非。马屁精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拍马屁的“二十四K纯马屁精”。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身边都不乏溜须拍马之人。但越是昏庸的君主,身边的“二十四K纯马屁精”就越多。
古代君王头顶上的冠饰叫冕,冕的两边各用一条丝绳挂下一个饰玉,称作瑱,因为可以塞住耳朵,所以又名充耳。充耳的目的,就是让君主不要去听一些谄媚之言,充耳不闻就是这个意思。
可惜的是,人们在加冕之时,只顾享受冠冕堂皇,却忘了耳边的警示。
所以,身居高位者,赞美之言可以听,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听到那些和自己没关系的“马屁”,要果断扬起蹄子,一脚踢开。
踢开他们,才能看见真的自己,才能发现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