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征文3篇
教师在日常中应该要多读书,提升自身的修养,增加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书征文3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读书征文1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充满着矛盾又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教育界,形成读书与教书相伴的职业状态,是一种持续生长的生存状态,也是一个趋向美丽人生的过程。
可是,在教学岗位上,有了一定所谓资历,是不是真的会得心应手?有同行很感慨地说过初出茅庐,足迹天下;碰壁十年,寸步难行,我深有同感。
不读书,怎么教?
大学毕业,教了十多年物理课,用中学的行话说好几轮下来了,而当再次走上高一物理讲台时,一种强烈的不安与恐惧袭来:难道自己一生就这样在一轮轮的重复中走向终点?即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某种成功的做法,那也不过是经验主义老太太的套路,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疑难杂症,不知如何去解。
再次以学生身份坐在教育硕士的课堂中,喜悦之情至今难忘。更让我感受到幸福的,是从那时起,我知道,更重要的是自觉地读书。我一本又一本地、如痴如醉地去读老师们推荐的书籍。在课后有限的休息时间里,我在专业资料室,在图书馆,就自己关注的某些主题,翻遍所有的装订期刊。就是在这样集中读书的盛宴中,我一步步地从困境中突围,摆脱了精神的苦闷。
读书带来的是渴望实践的冲动,每个学期或每轮新的教学,我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或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大量地阅读。在物理教学中对我影响最深、并始终激励我的是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写的科普书籍,如爱因斯坦和利英费尔德著的《物理学的进化》、霍夫曼著的《量子史化》、伽莫夫著的《从一到无穷大》、费曼著的《费曼讲物理学人门》等。他们的著作几乎没有或少有数学方程,他们总是用平易简练的语言、巧妙的类比,揭示深刻的内涵。我从中明白这样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们对所教的对象理解越深,我们所借助的工具就应当越简单;我们与科学巨匠的差异,是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也是教育艺术和教育境界的差异。作为教师,对理解的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
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追踪教育最前沿、与教育热点同步思考的习惯。我习惯在《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的读书专版和《文汇读书周报》中找自己喜爱的书籍的踪影;我每月要到书店看书和买书,否则心里会不安。读书,让我的教学成为一个深度开放的过程,与读书相伴的教书,每三年的重复和循环,都会因为新的元素的介入而表现出新的价值。
只有在读书中才能获得新的感悟。
最近在读北京人大附中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上海中学唐盛昌的《终身的准备与超越》和北大附中张思明的《用心做教育》等等。我深切地感悟到,每一个时代做教育的人,都需要面对那个时代的教育难题,也许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难题,但做教育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而更让我百读不厌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
“当一个家庭把孩子交给你,就是把这个家庭的幸福托付给学校。”第一次看到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我被深深地震动。这平实而包含真谛的语言,叮嘱我们珍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办学的,办学条件与他们对教育的贡献形成鲜明反差,他们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奉献与他们的人格伟力相映成辉。
作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们是坚守教育现场的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在帕什雷夫中学提出三个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花了几年时间,对帕什雷夫中学三千七百多位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家庭及发展状况作了3700多页的记录。他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同旅行,30年如一日。他每天都要用两个小时去听教师的课,对一位教师总是接连听十多节,并且对每节课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整体剖析,使教师清楚自己上课的优点和不足,获得改良的建议;他还给教师们布置不同的作业,要求他们钻研教育理论,多写学术性文章。帕什雷夫中学的每位教师都得到他这样的帮助。他对帕什雷夫中学教师的教学特点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作为最了解教育现状、最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人,他总是能够最先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节律,给其准确地诊脉,做出合适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倡导并亲自实践的思维课,穿透历史,与现代时尚的有效教学等智育教育思想相遇。他强调思维课要启发和培养学生愿意和善于进行脑力劳动,教师要创造性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化;他提出阅读、观察和动手实践,如不及时将相应的思维引向深入,就会沦为单纯为阅读而阅读、为观察而观察、为动手而动手,从而失去了在阅读、观察和动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事物、现象和问题本质的功效;他一再声言,必须通过思考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深化思考。他的教学观,给了我极深的影响。
而陶行知的糖发完了、谈话也结束了的故事,让我反观并要求自己,从以指出学生缺点为主的教育方式向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苏霍姆林斯基的玫瑰花与小女孩的故事,则时时提醒着我,在特定教育事件中,实事求是、富有爱心的教育比规则的教育更重要。
有了读书的积累,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历史与现在、实践与理论的殊途同归,让我建立起一种信念,不管工作如何困难,我都能看到狭长隧道尽头光明的出口。而揭示物理思维教学、数学思维教学、语文思维教学、历史思维教学甚至是英语思维教学的书籍,则好似一道道划破隧道的手电光,尽管微弱,但足以让我在黑暗中前行。广泛的阅读犹如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呼吸新鲜的空气:思考与研究拉开遮蔽在眼前的帷幕,常常令我豁然开朗。
这些天,我案头的书是《有一种美丽叫教育》。作者引用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混沌学等最新原理,来解释现代教育中的非物理现象,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教育、理解教育的新视角,读来十分有趣。就这样,伴随着实践的阅读,使我像一个在未知世界跋涉的好奇的孩子,不断学习新知,收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