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通用6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1
心有鸿鹄志所趋,建功百年绽韶华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理想不惟是烛照青年人生的不息爝火,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可靠依凭。青年人心怀鸿鹄之志,志之所趋,誓平山海,方能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关键节点,绽放民族复兴的时代芳华。
时代青年如何实现理想追求?以古鉴今,汉代学者扬雄曾以“弓矢的”设喻——“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唯有做到“修身”“矫思”和“立义”,青年建功方可期。
理想功成,必要修身。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理想追求的实现也必须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前提。我党早期共产党员陈乔年,是陈延年的弟弟,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深受大哥陈延年的影响,生活简朴且意志刚强。抱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的信念,尽心为党的事业奔走。1928年,陈乔年被捕,敌人虽然使用了各种残酷的刑罚,但他却没有泄露一点党的机密,牺牲时年仅26岁。陈乔年虽然牺牲了,但他在理想追求道路上,对自身品德修养的忠贞坚守,足以成为我辈青年的人生榜样。
理想功成,必要矫思。矫思即端正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如果我们的心不正、左右摇摆,就容易使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做事会浅尝辄止、朝三暮四,遑论理想追求的实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的科研高峰,有记者问他:“三系法杂交水稻你可以吃一辈子,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他回答:“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正是因为袁老的正心不变,杂交水稻研究方能不断取得突破,成就了他“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理想。
理想功成,必要立义。“义”是箭矢之的,是理想的方向。从张桂梅扎根大山,书写教育之“义”,到黄文秀奉献生命,坚守扶贫之“义”,再到祁发宝浴血边疆,彰显家国之“义”,理想功成,义在千秋。无数共产党员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青年一代指明了理想的方向。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处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青年一代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无数先辈以自身的矩火照亮了我们的理想之路,我们必也要承继这“修身”“矫思”“立义”的精神爝火,让他们在我们手里绽放出更美的芳华!时代托举起青年的理想,青年也定将不会辜负这时代!
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2
早立鸿鹄志,稳走脚下路
“穿林打叶”声里“吟啸徐行”,自可见“山头斜照却相迎”之美景;“日薄西山”之际“直挂云帆”,也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之盛况。人生天地间,笑傲风和雨,凭借的就是那一腔鸿鹄之志,那一步一个脚印的行稳致远。
汉代扬雄以射箭譬喻理想,道尽了理想之于人生的意义,讲明了实践之于理想的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员,我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也亲历了复兴道路的坎坷曲折。一次次我为理想的光辉照耀,一次次我为实现理想的艰难落泪,一次次我为无数青年勇于实践的精神感召。
看,疫情肆虐,多少青年医护逆行抗疫,在与死神的赛跑中,让我们见到生机;看,病床紧缺,多少青年工人春节不休,在汗流浃背里,让我们遇到奇迹;看,火警响起,多少青年战士勇蹈火场,在舍生忘死里,让我们得享安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平凡之人的壮举背后恰恰是那不平凡的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愈加明了“立义”于人生之意义。理想不仅是黑暗年代指引青年奋斗的明灯,更是和平时期激励青年继续奋斗的集结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位青年应当早早确立的人生理想吗?
然而,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道阻且长,光有一颗澎湃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艰苦卓绝的锤炼,哪来锋利无比的宝剑?没有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修身,不仅是道德的.提升,还应该是知识与能力的积累。
看,惊艳全球的港珠澳大桥横空出世,背后是林鸣团队遭到拒绝后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看,一年19星的北斗卫星熠熠生辉,背后是“北斗人”久久为功的坚持不懈;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超级水稻”,背后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一生的坚守……“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总是有人在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时感慨“秋风秋雨愁煞人”,然而我辈青年却更应该在理想之光的指引下拨云见日,去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去挥洒“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豪情。
我的理想不是“土猪拱白菜”的利己主义,不是未老先衰的躺平主义,而是以先贤为榜样,以爱国为底色,以坚毅为纲领的“行动主义”,因为我坚信“为者必成,行者必至”!
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3
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对理想的追求,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亦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是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是我们最终的理想与追求!
以国家之任为已任,勇担责任是他们的理想!梁启超先生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无数志士仁人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忠诚守望、勇敢担当的精神滋养着中华儿女,以致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涌现出了几十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把一生交给祖国,始终守望着“国之重器”的黄旭华式的科技工作者;涌现出了带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战天斗地、劈山凿渠,守望一方的黄大发式的村干部;涌现出了守望母亲、眷顾故土、担忧家国命运而一生泣血的余光中式的“乡愁”诗人……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担负着复兴家国的重任。
舍小家顾大家,默默付出是他们的理想!“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在戈壁滩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戈壁滩黄沙漫天飞舞,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他却没有任何抱怨。他舍小家顾大家,为国献身三十余载,创造了中国奇迹。胡思得、李德元和李维新是参与国家核心技术研究的科学家。60年过去了,他们这些当年的年轻人皆已成为耄耋老人。他们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工作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因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这几个字后面是“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隐秘,他们的相册里几乎没有壮年时期的照片,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不能对外公布。回顾自己的一生,老科学家李德元说:“我参加了国家核心技术研发,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理想,应该是将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的理想!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同样,一个国家多一些为民族利益而忠诚守望的人,国家才有希望。如果只耽于一己私心,守望着鲜花美酒,守望着权位美色,那国家就危险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情怀”是我们的理想与追求,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高三学子,即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更应有“家国情怀”!树雄心誓把青春献祖国,华山论剑;立大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策马扬鞭!
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4
理想,或“义”的达成
三十多年前,能与理想关联起来的想法唯有读书。父亲是教书先生,薪水不多,倒也足以养家,有时候还能接济一下隔壁邻友,因此颇受村民们的敬重。“做个读书人”几乎成了我和小伙伴们共有的理想,至于读了书后能做什么,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只知道好好读书,会有出路。
在农村,能见到的书籍非常有限,除去卷了角的几本教材,再无别的阅读资料可看。相对而言,我是幸福的。主修中文的大哥后来也当了老师,父亲和他搁置在书架上的许多书很快成了我的精神大餐,诸如《中文自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水浒传》之类的书目都曾被我囫囵吞枣地翻看。有了这份“夜草”,原本瘦弱的“小马驹”逐年健壮起来——代表村学参加乡镇教委组织的比赛时,能够拿到作文和“百科知识”类竞赛的某些奖项。当我将汗津津的小奖品拿给母亲看时,得到的赞许与鼓励让自己恍然有了“读书人”的一些幻觉。
中学时代,我的理想仍旧是“好好读书”,能不能考上大学、考个什么样的大学根本不在自己的设想之内。稍大一点的变化是,和老师一起创办了“雏鹰”文学社,并热衷于蜡纸刻印刊物,一些豆腐块文章和短诗开始见诸报端。高一时,非常幸运地成为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首届刊授学员——所有成员人手一册《作家通讯》,都有一位指导老师,完成的作业择优刊发于《作家通讯》,配发老师的点评。很多年以后,当我以青年作家的身份走进鲁迅文学院,成为高级研修班的学员时,一种恍若昨日的欣喜感油然而生——经历过落榜复读的苦痛,品尝了铁杵磨针的艰辛,终于来到了大学中文系,如愿走进了鲁迅文学院。我知道,我的理想一直都在,与之前相比,有了略微清晰一些的轮廓:从此不再学习令人头疼的数学,专门读书,读文学书。这些年,当我在不同场合与鲁迅先生的肖像对视时,关于理想的认知似乎多了一层含义。
原来读书本身并不具有理想的内核,实质上它只是抵达某一理想的有效途径。譬如鲁迅先生读书写作,为的是唤醒民众的觉醒;史铁生读书写作,为的是获取精神的救赎与超越;更多有良知和见识的读书人写作,为的是真善美的发现与传递。而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也写过一些长长短短的句子,其意义何在?汉代大儒扬雄曾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思忖再三,茅塞顿开——于读书人而言,最高远的理想非“义”莫属。
“义”字从“羊”从“我”,本意为“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这不正是历代仁人志士穷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社会法则吗?儒家倡导“仁义并行”,在我来看,“仁”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义”更看重普遍的存在和存在的合宜性。同为牺牲之意,“杀身成仁”多少带了点目的性,而“舍生取义”更显自然、率真的一面。回望自己读过的书本,写过的文章,绝大部分显然囿于自我的小天地,或沾沾自喜,或故作深沉,与扬雄所言的“义”,与鲁迅选择的“义”相距甚远。这可能与自己生性绵软、懦弱有关,更与自己读书不多、眼界狭窄关联。
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当我终于决定将“义”作为今后的理想追寻时,蓦然看到自己无处不在的空洞和无力。这样的发现并不使我难过——我似乎更加明白从此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尽可能避免“妄”和“装”的存在。据此,我也相信,“义”的达成,必将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美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