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的三大误区介绍

2018-07-12高三作文

  进入高三之后,作文训练便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经过几个阶段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深度、思维密度都有了很大的飞跃。很多老师都会欣慰的感叹高三和高一就是不一样了,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庆幸之余,我们需清醒的看到,正是由于学生们写多了,写熟了,作文却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老套路之中。这些老套路像一个个的陷阱、误区,让学生们乐此不疲地往里钻,认为这样就能写得快,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殊不知这些误区会带来一些危害,让学生们在高考中失分。因此,高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一个故事加一句话结尾模式。

  现在的市面上流行的报刊不少是些快餐文化,一些所谓的小故事大智慧的小品文充斥着各类大小报刊,几乎都是一个故事加一句话点睛结尾的模式,这种文章给了学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故事或者有一定的哲理,能给人以启示;或者能拓宽视野,增加素材的积累,因而深受学生喜爱。但另一方面,用这种模式作文的弊病也很大。这类作文得分点在于两方面:或是记叙生动,以故事动人;或是议论深刻,以点睛之笔传神,而后者又显得更为

  重要。可是,学生的思想往往达不到洞悉底蕴的深度,因此最后的议论往往没有力度,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这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若记叙只是平铺直叙的话,就会显得冗长乏味;有时还会出现半叙半议,文体不清的问题,这样,分数就只能在基本分40分上下浮动了。

误区二:过分追求语言华美,比喻排比空洞无物。

  高三学生写作不再是一种无意识、单凭感觉的叙述和议论了,他们往往能够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一些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老师们也在反复强调,要语言动人就要多修饰语言,比如多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甚至还会出一些必须使用某某修辞手法的专项训练。不可否认,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确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文章增添文采。但若只是为了比喻而比喻,为了排比而排比,而不顾及内容的话,往往会事与愿违。请看2006年高考湖北卷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三’是农民额头上的皱纹,是生存的保证”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意思,前一分句的大意还可以隐约感觉到,后一分句就让人莫名其妙了。还有同学说:“‘三’是我们的指路灯,‘三’是心灵的丈量尺,‘三’是灵魂的归宿”。这里的“三”到底有什么具体含义?完全是空洞无物,令人匪夷所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考生没读懂作文题意,没有准确把握“三”的涵义,单纯地为了比喻而比喻。我们都知道,比喻要求抓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这里若把本体改为“三省吾身”,并解释出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点,即“三省吾身是我们的指路灯,反省自身,才能走向正确的航向;三省吾身是心灵的丈量尺,反省自身,丈量人生的价值;三省吾身指引灵魂的归宿,反省自身,洗去心灵的尘埃,才能于喧嚣的尘世找到心灵的静所”这样效果就大变了,既能使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符合比喻的要求,又能扣住中心来比喻,凸显主题,还能使语句深刻生动。

上一篇:池上高三学生作文下一篇:花花世界倒影流年高三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