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2019-05-13观后感

  01《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一份崇敬的道歉,愿你拍出更好的电影。

  在影迷群里大家断章取义的把老谋子对好莱坞的看法发出来,对于当下的好莱坞有他自己不屑一顾的看法,当然影迷群的朋友们更是把他看作电影界的“王境泽”

  作为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两座金狮奖、一座金熊奖、金棕榈评委会大奖,那是张艺谋离金棕榈最近的一届,那年张艺谋的《活着》败给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八九十年代那是“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披金斩银,张艺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五代导演中率先尝试商业电影和市场化的第一人,96年的《有话好好说》、02年的《英雄》大陆电影的市场化的先锋的身影中一直都有张艺谋。

  随着03年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和大量香港导演和电影人北上来大陆市场,大陆电影市场化和制片厂时代的逐渐远去,在这个逐渐形成市场化和电影产业的洪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张艺谋的身影。不管我们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第七代导演,张艺谋导演身为五代导演一直都是大陆电影重要的一块,或者说第五代导演们在大陆的大银幕上重来没有缺席过。

  低调

  张艺谋身上的标签一直都不少、国师、国际名导,但是“低调”我认为是张艺谋导演身上十分重要的标签。当年对于奥运开幕式导演的选定,其实是有很多导演团队竞争的,李安团队、蔡国强团队、张艺谋团队,三个作为在国际上都是十分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在国际影响力、艺术表现力都是顶尖的三人中,张艺谋有他对于色彩、形式感、造型的独特理解,这也许是张艺谋在竞争中胜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奥运会作为国家的脸面,在导演的选择上面,张艺谋作为大陆出身也是一名十分低调的导演,低调的作风也是张艺谋的加分项之一。

  家庭出身的问题,从小给张艺谋就没带来过什么正面的影响,更给张艺谋带来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也让张艺谋清楚的认识到收获的狂喜,并不能加大收获的成就感,只会加强下次失败的挫折。

  埋头苦干,低调做事也一直是张艺谋拍电影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定档之际,张艺谋的下一部新片《一秒钟》又已经开机了,已经年近70的导演依然充分释放着他的能量。

  在“十三邀”许知远的采访中,张艺谋一直给我感觉是很会说,很能应对媒体的采访,但也许面对许知远一系列针对导演生涯的提问,和联系张艺谋自身思想的提问的时候,张艺谋又显得那样真实,能发现张艺谋在自我的理解是那样冷静,他对自我也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么一个人。

  偏见

  如果我们还是只拿着张艺谋的作品,去看张艺谋这么一个人当然会觉得,张艺谋作为导演也许在某一部电影开始,就给人感觉他在创作维度好像有一个巨大改变和落差。但张艺谋本身并不在意这种变化是否能满足所有人,他还是清楚认识到多方面的去探索,是一个导演应该去做的尝试。

  张艺谋个人的真实和冷静,我并不能在他的电影中发现他本人的这种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就是最吸引我的那部分。

  很会面对媒体的张艺谋还是展现了,张艺谋他本身有他个人性的一面,不仅是让许知远让我更是让不了解他的观众,有了对张艺谋更多维度的认识。

  最后帮张艺谋导演做一个广告,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将于9月30号上映,敲定国庆档。

02《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上一篇:言叶之庭观后感下一篇:总有一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