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欢喜》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欢,就是剧情特别的写实,里面的台词也十分的经典,其中有不少语录都特别的深入人心,很容易引起共鸣,下面是《小欢喜》观后感,记录了大家对电视剧《小欢喜》的所观所感。
小欢喜观后感一
最近《小欢喜》这部电视剧挺火的,于是也随大流看了看。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挺好的。吸引我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小欢喜》这名字寓意深刻。什么是“小欢喜”?不是大喜大悲,更没有“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忧伤豪情,仅仅只是众多普通人的生活写照,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仅仅只是在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的谈谈满足!人生何必巅峰……小欢喜足矣!
第二、作为教育题材的作品,切入点把握准确,有现实意义。三个家庭的孩子都是高三学生,敏感时期的敏感话题,高考成绩是压倒一切的,学生家长老师都得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学生有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不仅仅只是老师,来自家庭、父母的力量或许更为重要。通常认为高三学生的父母既不能辅导孩子功课,又不能影响孩子学习,还不能给他们任何的压力。于是乎家长们一致认为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不让他们担心家里的方方面面……仿佛把孩子们保护起来,给他们创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环境……这就尽到父母的责任了!至于孩子们的学习那自然是需要老师们来解决的……
《小欢喜》中的三个家庭,在孩子高三这一年中,过得并不平静,父母们努力隐瞒失业、生病、中年危机……力求做到不影响高三的孩子,一切为了高考……
孩子们却早已经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会独立思考,思考着生活……学习本来就不是单纯“象牙塔”里面的一个美梦!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才是生活本身!
面对高三学习的压力,缓解压力的,不仅仅是嘘寒问暖的照顾。让他们适当的面对家庭的柴米油盐,给他们分享父母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们作为家里的一份子,需要与父母一起面对的生活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父母不论怎样,都会与他们一起共同进退!
自律的力量是来自于一个人感受到的,自己肩上的责任,别把18岁的学生当成一无所知的孩子,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父母不愿意告诉他们的艰辛历程,比任何的说教都能让他们尽快成长……
小欢喜观后感二
最近一段时间看《小欢喜》,看到里面的父母们为了孩子高考,千叮咛万嘱咐,凡是一切都已考试为先,我又瞬间回忆起我的高考。只是,我对高考这件事有代入感,对紧张的父母没有共鸣,是因为那是我爸妈都似乎对我是接近放养状态,平时也根本不怎么问。到高考一个月前的时候,我妈才稍微有点点重视,让家里打麻将的人不要在我隔壁房打麻将,也会晚上我回家的时候给我煮面,让我吃饱点。
我想我爸妈为什么跟这里面的父母完全不一样呢?按理说我们这种家庭,更容易信奉高考改变命运这种大部分家长都认可的信条。电视剧里海清饰演的家长童文洁说的关于高考的一番话让我记忆尤深。
我对这段话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故事背景设定里,可以知道她和老公方圆也都是上了好大学的,那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两个人都是公司里的职员,童文洁职位是总监,方圆也是一个小领导,但是两人也面对着中年人都会遇到的所谓中年危机。在他们自己看来,现在的日子过得也不是怎样,那童文洁为什么就认为儿子考了好大学以后,就一定比自己的父母过得好呢?
至于她蹦出的为你好这三个字,那是千千万万父母在安排儿女生活时常说的语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觉得做不到,不要让别人去做。我觉得对家长来说,即使己所欲,也不要乱施于自己的子女。
小欢喜观后感三
《小别离》之后,终于等来了姊妹剧《小欢喜》的开播。汪俊导演执导,黄磊和海清这对夫妻cp继续出演,又有陶虹、咏梅、王砚辉、沙溢等一众熟悉的演技派演员加盟,为这部剧的高口碑奠定了坚实基础。登录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播出不久,《小欢喜》就频上热搜,收视更是连续登顶,豆瓣口碑突破了8.3。
《小欢喜》通过普通家庭的教育经历,以及关于亲情支撑的温暖记忆,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中国式教育”的关注与思考,其中,剧中三个截然不同的家庭,更是以“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方式,生动地演绎了中国式家长的众生相,反映出一些共同的问题。
高考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关键战役,但两辈人的沟通不能忽视,只有互相尊重,代与代之间才能求同存异,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就此而言,《小欢喜》对三个家庭有不同以往的细腻刻画,尤其是对乔家这条线的创新描绘,让整部戏跳出了观众的刻板印象。
通过《小欢喜》这部电视剧也许会让千千万万的父母感同身受,因为那份为孩子无怨无悔投入、付出和牺牲的爱,每一个家长都体会过。
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呢?教育观念虽然不同,三家中国式父母的爱子初心如出一辙。
方家妈妈前面还在为孩子学习垫底大发雷霆,后脚就为了保障孩子睡眠的充足,搬进了月租过万的学区房;乔家妈妈为把女儿送进北大清华,不惜辞职照顾,发明了“生吞海参”的食疗方法以让女儿能多背20个英文单词,但窒息式关怀和兴趣干涉让女儿喘不过气;季家区长爸爸为不让儿子受冻,逼其穿上秋裤,为了跟孩子亲近,去尝试孩子喜爱的赛车……
我们爱子女,只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是否也要反思我们爱的方式是否正确呢?
当父母强制性地将自己的意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时,孩子不仅不堪重负,很可能适得其反;
教育并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分数上,更应体现在孩子的品德、素养、良知上。可能很多人认为,教育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可实际上,教育问题与亲子关系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