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2020-07-03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二次大战中一行七人小组寻找并保护一名叫瑞恩的士兵,让他回到他母亲身边的故事。yuwenmi小编整理了《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快来看看吧。

  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一:

  东方 是丙戌年冬月初五,西方是圣诞节,也正逢周末,看片计划自然要如期进行。挑来挑去,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成为一个决定。此片在九八年上映,也挂上个上世纪 的影片这样的调侃。斯皮尔伯格做为本片的导演,汤姆.汉克斯为主演,都大大增强了这部二战题材影片的看点。从商业角度这就是卖点。内容的深刻,创制手法的 独特,使得影片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容估量。

  影 片主要讲述的是在二次大战中一行七人小组寻找并保护一名叫瑞恩的士兵,让他回到他母亲身边的故事。同样体现了斯皮尔伯格的“拯救一人既救助全人类”的思想 主旨。故事从老瑞恩回忆的诺曼底登陆战开始,灰灰的天空和灰灰的海面,透射出冰冷的气息,那种叫人瑟瑟颤抖的色调充斥着整个画面。当渡船打开藏门的一刹 那,德军的子弹扫射了进来,士兵相继倒下。紧接着,挪动、奔跑、掩护、呼喊、爆炸、鲜血、尸体等等,仿佛每一步都是生命与死亡的分界线。跳下船、跑上岸、 潜伏在敌人堡垒前的沙包后面直到冲过火力封锁并摧毁它,米勒中尉带领他的部队为这次登陆立了一功。然而他说出“怎样的一番景象啊。”时,取得成功的背后是 众多战士的身躯,这其中就有一名叫“瑞恩”的士兵。

  一名、两名、三名,战务后勤收到三份不同瑞恩的殉难书,令他们难以相信的是,他们是亲兄弟,只有一位老母亲,也就是说,那一天的上午老母亲要收到三份殉难信。美军副总参谋长为此感到无比的伤感,为了说服部下去寻找并把这位母亲的最后一个儿子带回祖国,意味深长地念诵当年林垦总统为阵亡士兵家属书写的手信。

  刚刚结束的抢滩登陆,米勒中尉与战士们还在为刚才的一幕幕回味伸长,前线长官就在体探之余,将这个最高机构下达的特殊任务。中午时分,一行七人开始了寻 找这个不知身处何方的瑞恩。这里,经历过两次战斗,失去两位战士。他们都曾抱怨牺牲七人为救回一人是否值得。同时同名的瑞恩也为小组带来激动于失落。米勒 中尉曾说“这小子,看他值不值得我们去救他。”

  第二天的下午,他们在第三次遇到敌军时,偶然地发现了瑞恩。但是对于失去几位亲兄弟的瑞恩,悲痛之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就这样离开战场回家,他要继续奋斗在战场上,为自己保卫的桥做最后奋战。米勒中尉答应了他,战斗之后既要离开这里回到母亲身边。

  准备埋伏圈过后,米勒中尉与瑞恩坐在一起闲谈,说起家里,说起往事。一番儿女情长后,紧张的气氛随之而来。紧张的战斗贯穿整个故事的结尾。最后米勒中尉 在瑞恩的面前阵亡,临死前,对着瑞恩说“不要辜负我们。”痛苦的瑞恩最后变回老人,并回到米勒中尉的墓地前,告诉他自己活得很好,没有辜负他,并叫妻子证 明给米勒中尉。

  一部不错的电影,一段不错的战争回忆。电影上 映的时候,很多的二战老兵看后唏嘘不已,感觉到又回到了二战现场。这都要归功于摄影师卡明斯基和斯导的对于这部电影主题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于艺术再现上的杰 出表现。影片当时采用的是高感光的胶片和纪录片的设备,就是做到那种粗糙的质感,那种画面上的大颗粒就此诞生,而且结合拍摄是的手提式拍摄摇晃的视角,出 奇地美,这个美是来自它足够真实。那种连续的摇晃的长镜头,那种不合节奏的剪辑,都是从真实还原战争场面的艺术表现角度出发的。在光源的运用上,并没有过 多地去塑造人物而去使用反光板或是多点光来表现,单一光源运用很多,即使人物的面部表现不明了也无所谓。那种夹杂在人物面部、身体,还有景物、树木、废墟 等上面的黑色,都是具有明显的明暗交界线的块状。对表现人物内心的抑郁,无助,以及在战争下人们心中的那种厌倦恐惧,都起到很好的诠释。

  影片中,前26分钟用来展现了诺曼底登陆战的惊人场面,在影片的前期建制上,已经让观众们怔住个半晌了。也许很多人第一次看都说:“这他妈怎么拍的?” 在这里,运用这样的建制,第一,提高了影片的精彩程度,更主要他告诉你战场上可不是好玩的,是血腥的。这可是给看惯国内战争片那种军号一响,千军万马如潮 水般踏过敌人的头颅,人都没伤一个的中国观众一即颠覆以往印象的作品。第二,交代了影片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人物与重要人物。对整个影片的开始铺垫了一个足 够刺激与足够戏剧化的段落。第三,影片开始的老人回忆,也带出了一个故事前提,就是这个人是谁?一个悬念;他的'回忆,故事足够真实。

  影片在战斗中开始,在战斗中结束。也同样是老人回忆开始与回忆结束而结束,首尾是呼应的,也是一个意识整体。不能不提到的是片中最先进入战争时空的,是 海滩,强调了环境,其次出现的就是汉克斯扮演的米勒中尉,还有他的手,特写的手,颤抖的手。这一元素在片中多次出现,最后在米勒中尉死后,还是落到手上。 这一元素,丰富着米勒中尉这个人物的本身。他颤动的手,表示他个人的健康在战场上生死攸关之中是多么的无所谓,也强调了他经历了足够多的战斗,是战斗给他 带来了这样的迫害。正因如此,这只手,代表着法西斯,那是不健康不和谐的躁动。同时米勒本人代表着真正中的人们,被战争所累,不仅仅是一只手,更是身心的 受伤。再后来表现米勒的瞬间失聪也同样是表示了他本人以至所有身处战争的人们,受到的人本之上的侵害。最后,米勒中尉死去,眼神中表现了这一事实的同时, 又再一次将镜头停留在他的手上,它停止了跳动,也就是说,米勒真的离开了他的将士们,也标志着战斗最后,侵略者是必将死去的。的确,诺曼底之后,盟军就取 得了转折性的胜利,手的涵义表露无疑。

  影片中,第一幕结尾的 情节点一,是后方的一个忙碌的打字间。也正是这里,发现了瑞恩家三个兄弟都阵亡的消系,也正是这个戏剧性情节揭开了影片的中段,带出了小组奉命去拯救大兵 瑞恩,并推动故事的继续前进。同样,故事的第三段结局的发起点也是这样,由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瑞恩开始,他们继续了最后的结局,一切的解决。

  影片之中,表现了导演的一种民族情节。由于导演身为犹太人,所以更有情感在这样的一部题材里面去讲述故事。实际战争,生灵涂炭,身处那一特殊时期的人 们,他们在残酷现实面前能做的又是什么?生活空间被摧毁,人身自由的被限制、被剥夺、人格的被残缺以及灵魂的被变态,这就是战争对于人本身所做的。也只有 在那个非常时期政治力量是最大的,它可以领导一切。建造一切并摧毁一切。本片对于战争的揭露不是建立在故事情节上的,使用镜头和那接近真实的画面来讲述 的。它叫眼睛告诉你的大脑,战争有多可怕,战争有多残酷。生命已经在战争之中变得渺小,甚至微不足到,他们只是去向某一政治阵营搭建胜利堡垒的砖瓦。

  退出大的历史背景表现,对于影片里面的人物,我们看到了是漂浮与海面上的一粒谷壳,随时都可能被打湿淹没。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漂浮着。要做的就是一直漂到 岸边,生根发芽。这是人类的希望,人类最伟大,最值得自豪的特性。这也就是人性。当人失去了希望,那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欲望,死亡也就无所谓了。是希望叫 米勒中尉一直带领愤愤不平的队员寻找下去;是希望叫他们战胜一拨又一拨的敌人;同样也是希望叫米勒中尉在临终前叮嘱瑞恩“不要辜负我们……”它是推动人去 做一件未知事物的动力,超越欲望的动力,是文明的,是高级的,是理想化的,是美好的。相反,发动战争,涂炭生灵,疯狂掠夺则是欲望,丑恶的,自私的,无理 由的,原始的,野蛮的。

  他们希望胜利,希望回家,希望去种自 己的庄稼,希望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希望同心爱的女孩结婚,这成了米勒中尉等人的动力,战斗下去。他们要胜利,是更多土地的欲望,更多资源的欲望,更多女人 的欲望,更高权力的欲望,这就成了法西斯的战争的动力。影片中也同样,拯救一人为了回到他以前的生活幸福下去。杀死一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资源挥霍下 去,鲜明的对比,告诉你这就是战争。

上一篇:经典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下一篇:经典电影光辉岁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