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传记片《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2020-09-03观后感

印度传记片《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的人生,就是自我主宰的一生,这样的人生,也一定会有好运相伴。下面是《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篇一】

  电影情节中有个很好的设定在于,虎爸首先是看到了女儿们具有摔跤潜质,然后才开始引导训练,并不是一开始就把自己想当国际冠军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只不过,虎爸觉得既然开始训练了,那就一定要严格,做事就是这样嘛,不做则已,要做就要认真做。

  父亲作为教练的时候是无情的:每天早上5点起床训练;让平时穿长袍的小姑娘穿上男孩子式的短裤;无视女儿们的苦苦哀求剪去她们的长发……

  刚开始,女儿们受不了苦,也受不了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偷偷与父亲对抗。

  她们并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偷懒跑去参加14岁闺蜜的婚礼时候,父亲则用一个巴掌将其玩耍的梦想击碎。

  但,当女儿向出嫁闺蜜埋怨父亲的时候,出嫁好友的一番话却让女儿们醒了过来:

  “我倒是希望上帝给我一个这样的父亲,至少他非常关心你们,否则就像我一样,以女儿降生开始就是以锅碗瓢盆为伍。他愿意为你们挡风遮雨,为你们忍辱负重,就是让你们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

  我们现在经常说要快乐教育,但快乐教育不等于放养教育,孩子心性散漫,把玩放在第一位,即便有某种天赋,也很容易因为吃不得苦、不愿吃苦而浪费掉。虎爸十分清楚孩子的天性,他明白现在这份苦,对孩子的将来意义非凡。

  我们说“母爱”和“父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父爱教育,因为它可以促使孩子历经磨难,发自内心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当下吃穿住行等外在的东西所迷惑。

  其实,虎爸也有温柔的一面:因为素食主义的母亲不愿意触碰任何荤腥,从来不知如何烹饪的父亲按着烹调书制作鸡肉;因为小村里的训练场不允许女性进入,于是便在自家农田里亲手开辟出一块训练场;在Geeta受到学校教练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长途跋涉来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以合适Geeta的方式训练她,并为她烹饪营养丰富的食物。

  决赛的前一天,虎爸鼓舞女儿:“如果你明天赢了,并不是独享胜利果实,会有成千上万个人和你一同享受胜利果实,是所有被认为不如男人的女孩的胜利,是那些被禁锢在家庭琐事中女孩的胜利,明天比赛将是最重要的一场,你不是和那个澳大利亚人比赛,你是同那些所有轻视你的人比赛!”

  这就是真正的父爱。在严厉的外表之下,其实没有一个人比虎爸更了解他的孩子。一个陪着女儿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人,一个最了解女儿的天赋和弱点的人,一个真真正正为她着想的人,给我们展示了他彪悍的教育观。

  最后,最后,女儿站在了决赛现场,虽然没有了父亲在身边陪伴,她还是依靠自己的坚强意志赢得了比赛的胜利。结尾时,精彩的摔跤镜头看得人热血沸腾,忽然觉得,人生有个念想,为了这个念想去拼尽全力的感觉真好。

  这也是整部电影非常可贵的地方。它一点也不掩饰现实的残酷,无论是早婚、父权、官僚,甚至于摔跤运动本身的激烈与危险。但针对所有的社会问题,影片都抱着一颗勇于选择的心。父亲和女儿选择了,行动了,然后从卑微的起点,一直到自己的目标。

  银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有所触动了呢?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篇二】

  为什么说它伟大呢?它讲了一个普通人靠个人努力为国家争得荣誉、拿金牌的故事。选这样的题材,本身就非常冒险,拍不好就像个英模人物的宣传片。

  不过印度人很厉害,它的电影特性正好也反映了它的民族性,总能将各种元素糅合,还具有独特的味道和力量。它能将娱乐、喜剧、批判、反思放在一起,又释放出温情,励志且不矫情,三观极正还不假大空。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伟大,还因为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当影片末尾放出现实中爸爸和女儿的照片,我相信,不流泪者无几。

  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现实中的吉塔结婚时,扮演父亲的阿·米尔汗本人也出席了婚礼。

  原来是真的!原来人真的可以!人们会对“做人”这件事,肃然起敬,并且重新审视“现实丰满,理想骨干”这句话。原来只要理想丰满,现实可以去骨干。

  好的影片一定有丰富的内涵,供大家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里面有个人成长,有家庭关系,有社会现象,有理想与现实,有人与外界的冲突。但说到底就是人与自己的一场场竞技。

  1

  摔跤又不能当饭吃,那还要不要摔?

  这是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非常优秀的摔跤运动员,但是被父亲教训:摔跤又不能当饭吃。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

  人要活下去,对吧?人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责任,对吧?你终究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对吧?所以“屈就现实”好像也是一条必经之路,你不为现实让点儿路,也就跨不过现实这条路。

  人在隐忍甚至“背叛自己”之后,才会有更执拗的坚持。马哈维亚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来的是一个个女儿。

  想而不得,才是命运的常态。从不可能中发现可能,是人对命运的对抗。

  马哈维亚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做了一件颠覆人想象的'事——他开始让自己的两个女儿练习摔跤。哪怕受尽闲人闲语、各种嘲笑。

  2

  父母要不要把梦想强加给女儿?

  这是本片唯一的争议。这个父亲是不是太霸道?

  如果你从本片的整个逻辑和细节来看,就会发现,这不是强加,而是成全。

  马哈维亚之所以要培养女儿,是发现了女儿的天赋——竟然把男孩子都打残了。

  他体会过放弃天赋的痛苦,所以他不希望女儿再错过天赋。一个人要努力对得起自己的天赋,才不枉此生。

  现在很多人都说对小孩子要放养,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放养。小孩子自我觉察、自我规范的能力比较弱,家长当然需要帮助他们发现潜能、养成习惯。

  现实中也会见到这样的例子,不少人长大了埋怨父母:我那时候小啊,不懂事啊,你应该引导我啊……

  成全,不都是顺水推舟,有时候也需要“不择手段”。所以父亲必须得“残忍”一点。你不对自己残忍,现实就会对你残忍。

  国内版的影片被删减了半个小时。原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晚上,父亲趁着女儿们睡着了,给她们按摩。

  所以,他不是铁石心肠,他只是知道,任何的梦想,都要付出代价,都会有所牺牲。

  有多大使命,就有多少放弃。放弃那些看起来愉快、舒服的日常。

上一篇:我得到了幸福作文下一篇:摔跤吧爸爸观后感600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