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作文6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作文 篇1
故乡在绍兴。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脑海里仅存的一些记忆也不过是靠泛黄的老照片拼凑上去的。但是,对于远在百里之外的它,内心总是存在一丝若有若无的牵萦。
如今,踏上故乡的老桥,斑驳的石壁上刻满了历史的痕迹。路旁的桂花树孤独地伫立在那儿,开满了一树的寂寞,小河两旁淤积着,河水静静地淌着,没有声息,年逾古稀的老人柱着拐杖,一步一步地挪着。
从前,这儿熙熙攘攘,一片繁荣,小河流淌,洗衣声,叫卖不绝于耳。
踩着泥泞的小路穿梭于小巷之中,老屋中悄声无息,蜘蛛静静地织着寂寞,门旁零落的蛛丝随风飘扬。零星的谈话声传入耳中,老人们坐在院中,不知在说着什么,只是偶尔能在写满沧桑岁月的脸上看到一丝笑容。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点燃老屋中的孤独。
自家的两间老屋,已有一间租了出去,剩下的一间木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链锁,轻轻一推,门挤开了一条缝,腐朽的木门仿佛随时要倒下一般,视线穿过门缝,满园的狼藉:一口大缸立在一角,缸口已布满青苔,几棵枯枝无力地靠在一旁,犹如奄奄一息的老人。门厅中只是灰蒙蒙的一片,落满记忆的尘埃。
但是。老人口中,这儿确实截然不同,家家户户门敞开着。阿婆坐在门前,处理着晚上的饭菜,孩子们在院外嬉戏着,无忧无虑,全是欢声笑语,桂花树枝叶迎风舞动着,花朵儿散落一地,播撒满院芬香。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老小欢聚一堂有说有笑。
仰望苍穹,阴翳之感布满心头,一滴水滴在脸颊上。滑落。一股透心的寒意。这里好似被时代所遗弃,故乡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这儿或许又是一片繁华,但,老屋不再,老桥不再,人也不再。时间冲刷尽了痕迹,却无法冲去我记忆中的故乡。故乡,永在。
故乡的作文 篇2
我虽放歌于杏花烟雨的江南,但我的第一声啼哭却在北国;我虽伫立长桥看日落,但我心里无时不在思念故乡。我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那里没有湿热的梅雨,却有晶莹的冰雪;那里没有山水的娟秀,却有旷远坦荡的大气。
冬天的天空是蔚蓝的,好像一块硕大的碧玉,似乎用手敲敲都能发出“蓬蓬”的声响。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溜冰,一起打雪仗。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结冰的河面上凿开了一个冰洞,结果好朋友豆豆“扑通”一声掉了下去,等我们缓过神来时,只听冰窟窿下传出“救命”的呼叫声,壮壮反应最快,第一个跑了过去,紧接着又传出一声“扑通”,壮壮也跳了下去。这下大家可乱套了,找大人的找大人,找绳子的找绳子,“哗”地一下子全跑光了。可当我们再次跑回那里时,他俩已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之后的几天里,我们一直都没看到豆豆和壮壮,据说他俩犯重感冒天天在医院打点滴,真是难兄难弟啊!
春天的大平原茫茫苍苍,麦苗泛绿万顷一碧,一眼望不到边。那是绿的世界,绿的海洋。那个绿沁人心脾,它染绿了春风,染绿了阳光,也染绿了我童年的梦。每当这时,我都会带着我的小狗“斑点”奔跑在麦田中,浸润在绿海里,让每一寸肌肤都与大地亲密接触,让“斑点”在麦田中尽情地玩耍。我们一起打滚儿,一起追逐云雀……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家乡就是一棵大树,供我做窝;如果我是一条小鱼,家乡就是一条溪流,任我嬉戏;如果我是一片白云,家乡就是万里蓝天,由我撒娇。
乡情犹如一杯酽酽的香茗,让人回味无穷;乡情犹如一块五彩的化石,永藏心底。
故乡的作文 篇3
看过张爱玲笔下流光溢彩的上海,到过路遥走遍的黄土高坡,随苏轼的诗领略过西湖的淡妆浓抹,可在我内心深处,那深深眷恋的却是生养的我的一座古城——聊城。
古城的楼
或许跟北京西安相比,古城没有那么举世闻名,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的痕迹,给古城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走进古城的`中心,矗立在那里的光岳楼似乎把我带回遥远的过去,看到了明朝大臣李赞的赞叹:
“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一座楼是古城在无声诉说自己的沧桑过往:历经战火与变革,自明代以来,数次修整仍不变,作为乾隆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光岳楼更给人一种帝王之气。
古城的水
古城的水似乎是多变的,每次漫步东昌湖畔,我总会因为她的秀美、安静而忘记时间,只痴痴地凝望着湖面,看着荷花在这一片隽秀的水面轻舞罗裙,摇曳着那一抹抹沁人心脾的翡翠色。风过时水面漾起微微皱折,轻轻敲打着岸边的石栏,也敲打着我的心。
但你如果夜访东昌湖,或是散步在京杭大运河畔,也许就是另一番感触了。月明星稀,晚风轻拂,古城的水和着月色为古城轻添了一笔清愁,如同王冕诗中所云:
“水宿聊城外,忘眠听漏声。
浮烟连野白,孤月近船明。”
此情此景,怕是江南的巷陌,也难以渲染出这份闲愁吧。古城的水也因时间的流逝而多了一份灵气,怎能不让人流线往返?
古城的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当我走过古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还是树下乘凉下棋的耄耋老者,亦或是奔走嬉戏的孩童,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竟让人忘记了到底是古城弹指之间就过了千年,还是千年以来,古城一直未变。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静静地承载着时间、文化、兴衰,和这一代代古城的人。
古城的水土养育了无数默默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也养育了无数闻名于世的人,为古城增光添彩。
论文,古城有北大教授季羡林老先生,他那句“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就是聊城文人风骨的写照,而季老的“恒兀兀以穷年”的好学精神,则一直激励着家乡人们的奋斗与不懈努力。论武,古城有在枣宜会战未果捐躯的张自忠将军,他的“报祖国于万一”精神,那亲自督战直至战死的身影一直在每个古城人心中,让古城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对祖国的热爱。
翻阅古城历史,那些名字与事迹为古城增添了无尽的光辉,只可惜我的拙笔不能一一赘述,但他们的精神与古城一起,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越发珍贵。
以后的日子里,也许我会游历许多名胜古迹,看到更多动人胜景,可我终究不会忘记,这一方水土给我的痕迹是永远无法抹去,因为她给我的意义是家乡,是我漂泊万里仍然镌刻在心的两个字——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