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之所见,教授语文的老师,无不带有文人的那种特有的儒雅气质。这份儒雅,表现于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如走路时,必是轻轻慢慢,这种轻慢不会让人见了生急,恨不得上前去拉上一把,而会让人不禁联想到古时的读书人散步于月下,迎晓风,品月影的诗情浪漫。又如他们的谈吐必为游离于口语化的边缘,开口必能吟诗,或不需吟时,他们的话语也如你写在纸上的文章句段。对于他们而言,空气便为纸,声音便为墨。时时做文章,时时流露出他们的文人身份。
于我而言,在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要数高三时的语文老师了。他自然有着那份文人的儒雅。他个儿不高,身体消瘦,衣裳整洁而规矩,面相温和,举止得体符礼,喜古文。
他总会约莫提前两三分钟来到我们教室所在的走廊中,也不进来,就站在外面。时而望天,看碧空高远,时而凝视着教学楼前的一排排葱翠茂盛的树木,似在观其迎风的摇姿。如若遇到下雨天,他便会打来一把旧时的直柄墨黑打伞,待走进长廊,便轻轻的收起,再轻轻的挂于窗前,动作舒缓,似不愿破了这清脆的雨声。我猜古时的文人骚客莫不如此吧,只是他们打的是油纸伞,更添风味韵气,如今换了工业时代的黑伞,多少糟蹋了这番风景,给人一丝冰凉寒气。幸而我的语文老师还是懂得文人风韵的,这恐怕要属古人的诗词歌赋的功劳了。
而待到上课时,我的语文老师就更显儒雅气质了。他如丝的谈吐,会环绕于你的周围,缓缓将你包围,温柔细腻的将你纳入文的国度。他的声音也似生于文字墨水,专为文字而出声。而又为一位老师,他的声音虽细柔,却不失雄厚,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听见自他喉结处所发出的关于文的字词句段。特别是讲到古文时,他兴致极其高涨,每字每词必求其意,知其所以然。而他关于古文的书籍又极其多,所以每篇文章必会参考不同书目的解释,仔细研读,明辨真伪之后才会来向我们教授这篇文章的意思意义。他对于古文的熟读精通,字词的研究入微,让人羡慕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