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语文老师让学生读好书的故事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在书香中绽放自己的幸福人生,更愿我的学生们能在书香中绽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人生。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最美语文老师让学生读好书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最美语文老师:在书香中绽放幸福人生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小学语文教师。自师范毕业至今,已从教十六年,十六年来,我一直在心中告诉自己: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脚踏实的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对学生有益的事。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是我认准的一件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与学生读书的故事。
一、诗韵飘香
“诗韵书香 同读共享”这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渐摸索出来的一套比较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和学生每天早晨一起浸润在古典诗词的音韵里,有《三字经》、《弟子规》,有《诗经》、《论语》,有《楹联》、《百位历史名人》等只要是我觉得对孩子有好处的内容都会选摘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诵读。
还记得,那是2012年四年级第二个学期一个早晨,天阴沉沉的,似乎马上就要下雨的样子,我那班孩子在干什么呢?不由得步履匆匆赶往学校,我刚一踏进教学楼的大门就听见从四楼传来的叽叽喳喳的声音。抬头一看,果然那不正是我们班的一群小不点吗?我急急忙忙王楼上赶,越来越近了,越来越近了……
“咔嚓——”一声炸雷震耳欲聋,伴随着大颗大颗的雨点落了下来,其他班的学生也纷纷跑到楼道内看稀奇。我班上的柴崧豪挤过人群,来到我身边大声嚷嚷:“老师,老师!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我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他得意洋洋地告诉我:“‘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告诉我的呀!”我心中暗自欣喜,这不是我们昨天才背过的惊蛰谚语吗?昨天刚播下的小种子,今天就在这里发芽了。
经过长期这样的朗读背诵学习,学生们已经会用诗句来概括文章了。如:学完《乡下人家》一课后能用 “乡下风景无比好,和谐相处是朋友。”(李相烨)“乡下人家真快乐,如画美景令人醉。”(王康婧)“乡下人家风趣别,胜似高楼林立处。”(朱思媛)读过《牧场之国》后能写下“牧场之国美名多,动物比美马肥壮。人人勤劳送奶忙,真正荷兰就在此。”读完《父亲的菜园》能够写下“辛勤开垦翡翠园,一片翠绿真诱人。”(薛舒文)……
细细品味这句诗,抑扬顿挫,合辙押韵尚显稚嫩,但作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使用自己学过的七言诗的形式来写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变化,正应了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在我们班那就是“熟读经典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仿。”
二、经典浸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同读共享”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成果。“同读”主要是指同读一本书。全班学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读相同的章节,写同一章节的内容概要,改编、缩写同一章节。通过自评、家长修改、小组选拔、班级比赛等方式,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共享”是指“班级共用图书”和 “欢乐百草园”中的书籍是大家共同享有。班级公用图书,主要指由家长委员会共同捐资购买,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的完全不同的各类书籍,大家看完之后可以互相交换阅读;欢乐百草园中的书目主要来自学生的个人自有书籍,他们把自己拥有的.经典的、有意思的书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欢乐百草园中,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借阅。另外,我还邀请学生家长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带到教室,每天第一节语文课之前,用3-5分钟与大家共享。有了这“三个同读、三个共享”,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除了课本之外,还可阅读的书籍大约在一百本左右,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例如,读完《草房子》之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电影与书籍比较学习。扆富涛这样写到:“我发现书中的故事都是完整的,而电影里的却有些不完整;‘艾地和细马’两个故事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而书中这两个故事确实是重头戏;书中的故事一篇一篇很有章法、很有顺序,电影中却是把文章结合起来放映。虽然他们都是一样的人物,而且都写油麻地小学里发生的故事,但是书中描写更加细致、准确,我更喜欢书,向大家推荐读《草房子》这本书。”班内很多学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真高兴啊,我的学生已经拥有辨别优劣的能力。
三、破茧而出
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一波三折的时候。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很多孩子都能背诵他的不少诗句。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让我们对苏轼这个传奇人物产生阅读兴趣,于是我们开始全班共读《苏轼》之旅。
刚拿到《苏轼》这本书因为学生年龄小,书中半白话的语言和大量引用的诗词,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学生随意一翻就扔在抽屉的角落再也不碰一下。同年级老师好心提醒:“别折腾了,这么小的学生读《苏轼》,有点难了。再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是啊,小学生读《苏轼》能读懂吗?即便是读懂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看到学生的表现,我也在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周自由阅读时间很快过去,我们在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交流读书心得。很多学生觉得难,主要是因为文字比较成人化,书面化,还有一些诗词和文言文,这些都成为学生顺利阅读的障碍。有学生甚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最不喜欢全是这种文字的书。”
郭子鸣家长在我们班级博客中这样回复:“阅读”一直是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孩子主动性不是很好,需要有人引导,督促,从《西楚霸王》我看到了英雄情结,从《苏轼》我看到了天才的希望,还有像《青铜葵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我看了都要伸出大拇指,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读的书籍,并引导孩子从被动的读到主动喜欢读,真的很不容易,希望孩子能跟上您的节拍。
从家长的回复中我们不难看出,身为孩子最亲的人对于孩子的关爱与无奈。孩子毕竟是孩子,哪个孩子不爱玩儿?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定还是没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总把阅读当负担,当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打心眼里觉得“我需要读书”“我爱读书”。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静静的等待,默默的守望。
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怎么办?鲁迅说过“向前是金,回头是土”。只有把最美丽的风景展示在孩子的眼前,他们才会停下脚步去欣赏,他们才会越看越带劲;也只有不断这样引领学生阅读,他们才会懂得怎样的风景才是值得驻足欣赏的。
这让我想起班上的王瑞同学,一直被所有老师认为是一个脑子聪明,但比较懒惰不爱学习,有时候还会缺斤短两的完成作业,隔三差五会让老师和家长提醒的孩子。在经过长期的关注,提醒,守望,他从六年级开始蜕变。每次听写能够做到全对,每次作业能够做到工整,每次回答问题能够做到准确思考。成绩自是不必言说,95分的好成绩让所有关爱他的人开怀不已。就在2013年11月底我们完成“班级公用图书”心得体会时,他还创造性的使用文言文形式记录自己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