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于思考作文
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容的加工。如: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理解来进行思考是必然的。下面是关于善于思考作文,请参考!
善于思考作文(一)
《成功的人都善于思考》愚蠢的人天天都感到无聊,聪明的人时时在思考——题记沉思者有识,自大着无知 那是一个亲身体会的例子:记得去年暑假的盛夏,我在电脑旁听着轻歌曲,爸爸地几句话,打乱了我闲事的心情。 “你的作业什么样了?” “做完了!” “都知道了么?”由于有些是爸爸亲手教的,爸爸还是怕我会不懂。 “知道了,知道了。”我骄傲地回答着。 而爸爸却只说了一句话便走了——“越是有知识的人,不懂得的东西就越多。”起初,我还以为是爸爸随便说的呢。结果,过了几个礼拜的时间。我偶然在自己家的一本书上看见了一句貌似熟悉的话——“越是有知识的人,不懂得的东西就越多;越是无知的人,偏偏认为啥都知道。”我愣了愣,细读了几遍,记起:这不是爸爸说的话吗?天啊,我开始思考着……知识本是无止境的,有知道就应该有问题,问题的答案才叫作——知识,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认为一切的一切,在不知道前都是一个大问号,而在知道后呢,则是一个逗号,要想完结这个句子打上句号,就一定要学会它。然而,在不知道与知道中前,先存在不应该是提问,而是自己的思考,一昧地在不经自己思考前向别人发问求助的人,是一个愚昧不堪的人,只会依赖于别人。所以我也悟出:“勤学应好问,好问应先思。” 我——向那些思考型的人们,致敬。 我敬你们的深思亦敬你们的冷静与沉着。 我的羡慕,不会是嫉妒。 我的理想,不会是幻想。 我亦坚信,我将踩着骄傲与浮躁,携着问题与思考,跳起——成功之舞。
善于思考作文(二)
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说,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目前,有关作文指导的'文章连篇累牍,家长老师也不遗余力,但总的来看,效果仍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本人对所读文章和所观察体验的生活思考不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什么是作文创新呢?所谓作文创新,就是有别人之所未感,即独到的见解,再用别人之所未言,即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它包括构思的创新、立意的创新、结构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选材的创新等等。而学生要实现这些创新,最为关键的就是善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句充满哲理光辉的名言,很好地阐明了思与学的关系。写作也是这样,尽管学生都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过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的道理,但是不能忽略一个条件,这就是“读”“背”都必须通过思考才起作用,不然,读得再多背得再多也全是人家的东西。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一、养成质疑的习惯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很显然,这“问”即疑问。郑板桥笔下的瘦竹,可谓别具风骨,那是他不断揣摩、酝酿、凝练、生化、典型化的结果。当然,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大
多的经验来自于书本,这就更应该质疑、思考。我在教学中常常这样训练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于去看正文,而是根据题目去猜,猜文体、猜线索、猜内容、猜写法、猜结构??带着诸多的猜想去读,一一对号,一个个问题就出来了,也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作文也是,拿到一个题目,学生要反复揣摩: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出题人想让我写什么?可以写什么?哪个角度最好?比如
以亲情为话题的,如果不加思考,学生很容易写出下雨天父母送伞、生病送医院等情节,作文一下子就落了俗套。再如,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学生就要仔细揣摩一下:“孤烟”为什么是直的?“落日”为何非用一个“圆”字,换成别的不行吗?学生看到某一副对联的上联,最好不要去看下联,而是自己试着去对;听歌曲不仅欣赏旋律,还要赏析歌词。如《常回家看看》中,上段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下段中对哪句才更好?这里既要考虑到生活琐事,又要考虑到主题、句式押韵等问题,因此,作者的“帮爸爸捶锤后背揉揉肩”就再恰当不过了。
人身在他乡或独居一室,常会有一种孤独感,其实这时候的思维最活跃。看都市里人流如潮或乡下里如水的月光,人们都会产生许多的联想。例如,张伯玉游蓬莱,看到袅袅香火,海面平阔如镜,就想,人们都想什么呢?用香火祭拜八仙还是戚继光?抑或为自己祈福?于是,就写了《蓬莱阁》一诗。
由此可见,作文要出新,质疑是必备的条件。
二、善思,捕捉瞬间的灵感
陆游有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许多作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这种经验的产生,是由于作家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对生活有所认识和体验,而这些素材、认识和体验,往往反复冥想却未形成思路,当受到某种偶然事物或现象的触发,那些潜在于心的东西便会骤然间联系起来,发生质的飞跃,升华为全新的文学或艺术构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邓拓在他的《燕山夜话》中有这样的描述:“很显然,创作的灵感无非是一切作者思维活动的高潮的产物,它是人体这个物质结构中最高级最精密的物质构造——大脑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所产生的??”许多人将此看得十分神秘,其实大可不必。灵感不是诗人作家的专利。任何人都会有一定的生活文化积累,只要留心,善于思考,就有可能产生灵感的火花。
本人毕业实习时曾遇到过一个很有才气的学生,读初一的时候,就有好多诗作见诸报刊杂志。她善于动脑思考,善于想象和联想,所以常有灵感光顾。早晨,她同父亲一起在水库边散步,就想到大海以及大海边深深浅浅的脚印,又联想到人生匆匆的脚步??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就诞生了。再如上地理课,她看到那个圆圆的地球仪,就联想到环保,就把地球想成了一粒放大了的米,那么多贪婪的嘴巴粘在上面,它会很快被吞掉??灵感,恰似黎明的曙光,照亮你整个思维的通道,它用闪光的手,揭开你冥思苦想的夜幕,照亮你头脑中形象的山、感情的水;它用奇妙的手,打开你知识积累的闸门,那些看似并无关联的材料,被激情唤醒,涌向你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