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童年读后感(通用9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生童年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童年读后感1
《童年》这本书主要描绘了主人公阿列克谢的悲催童年。阿列克谢在儿时父母就已过世,在他生活的家庭中,有着一位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和一位自私的舅舅,只有他的外祖母关心他,照顾他。而这本书的原型就是作者高尔基。即使这样,高尔基依然却顽强地走过了黑暗的童年时光。并且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在写作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
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而高尔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依然如此成功。一个人的性格是本身就拥有的,高尔基拥有一颗纯洁,充满光明的心,因此当他看到那样黑暗的社会时,不但没有被影响,还被这样的环境磨练,从中受益。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应该用一个更加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就算遇到不利的环境也要应该百折不挠,不受影响,保持一个正义,美好的心态。不管面对怎样的环境,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本身,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优异的生活环境,培养出一颗善良,乐观,向上的心。
中学生童年读后感2
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然而,作者笔下的苦难童年深深触动了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也让我体会到在沙俄统治时期黑暗的背景下,人们的艰苦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一种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离奇古怪的生活开始了,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展开了。那段生活,仿佛是有一个善良又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这是高尔基以成人的视角对那段悲惨的童年生活做出的深刻概括。童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当是最美好的时代,但是作者却用“悲惨的童话”来形容,一种同情油然而生。
故事的主人公阿辽沙年幼丧父,跟着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母亲去世后,他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当我们还在父母的荫护下,快乐地享受我们单纯幸福的童年时,无法想象主人公不仅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的非人般的生活。想到自己经常为了小小的家务活而叫苦叫累,比起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同龄人,我的苦累是何等的渺小。在城市生长的我们,是有生来的优越感,还是我们没有生活的压迫呢?难道那些贫苦的孩子就不渴望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吗?相比之下,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呢?有不一样的童年,但是我们都应该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的品质。
从小我们都是在温室中长大,受到亲人的呵护,仿佛一切都理所当然。看完这本书,我想不是的。主人公阿辽沙从小缺失父爱,受尽冷眼。但是,在他的成长中有一盏一直照亮他敏感而孤独的明灯,那就是他的外祖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只有外祖母的庇护、关心,而且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他说道:“是她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是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我想,有不一样的童年,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懂得感恩。
丘科夫斯基是这样评论道:《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我认为书中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是吝啬残暴的外祖父、贪婪自私的舅舅们、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慈爱善良的外祖母等等,然而,我认为每一个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是某一类人的代表。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写到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的一面,同时也代表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向反动沙皇发出反抗的呼声,是劳动人民美好的品质唤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是的,无论在哪个时代,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应从中学到的是,即便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我们也应当避免精神的缺失。《童年》更赋予我更深的精神内涵——善良、耐苦、感恩!
不一样的童年,但我们都拥有一样的优秀品质。
中学生童年读后感3
回忆童年,我们的童年是记忆深处的一颗火种,是人生初始的一段阳光,是小巷深处的一首歌谣,是高远天空的一只纸鸢。而对于高尔基来说童年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写于1913年,产生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投奔到专横、粗暴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随着家业的衰落,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阿廖沙,狠心剥削手下的工人。甚至因为阿廖沙染坏了一块布将他打得失去了知觉。同时他亲眼目睹了舅舅们为了争夺财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这一幕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痛的生活状况。
在外祖父家,阿廖沙认识了占有特殊地位的“小茨冈”,他懂行能干,外祖父很器重他。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时候,尽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挡着鞭子。他凭借着他的聪明给这个家带来了许多快乐,而他却逃不过死亡的悲惨命运。一次,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搬运一个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绊了一跤,两个舅舅竟只顾自己保命,他却被砸死了。布满阴霾的日子里,只有外祖母保护和支持者阿廖沙,使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光明。她给“我”讲上帝、鬼神等故事,又常常向“我”回忆起当年“我”的父母相恋、共同生活的情景。
然而生活远没有那么平淡,米哈伊尔舅舅放火烧了染坊,那一次外祖母头上顶着空口袋,身上裹着马被,直冲着火跑了进去,抱出了随时可能会爆炸的硫酸盐罐子,她又指挥闻讯而来的邻居,和家人一起扑灭了大火。而“我”却被舅舅摔昏了过去,苏醒之后,得知纳塔利娅舅母死了。灾难突如其来的降临,使“我‘感到了恐惧。逃离恐惧的渴求主宰了”我“,自然想起了”小茨冈“的死。所有这些残酷的现实令”我“不堪重负。舅舅们分家了,为了争夺家产,父子相残,也因此打伤了外祖母。接着,外祖父就搬家了,”我“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新鲜感。阿廖沙认识了”好事情“,但大家都不大喜欢他,把它给撵走了。阿廖沙又和彼得伯伯和隔壁三个小朋友结下了友谊。后来母亲回到了家中,阿廖沙也感受到了温暖。
高尔基向我们展现了他的一段悲惨的童年生活,不是为了让我们同情他,而是让我们懂得:在逆境中,学会坚强。给他力量的正是像外祖母一样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的人。正如高尔基后来写到:”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也有像”好事情“一样的普通人把各种生活知识送给了阿廖沙,使他心灵丰富,茁壮成长。高尔基在小说中写到”但只要知识,就是蜜“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它说明高尔基对科学知识的极端重视、尊敬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