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首诗作文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那是一首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是一首诗作文1
春天播种了爱的海洋、生的希望和自然的浩瀚。
——题记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城市中荡漾的绿意,我们眼眸中洋溢的活力,我们困难中燃起的希望,那都是春天的馈赠啊!春,那是一首诗。
春装点生命。老人在城市的冬天被冻了许久,寒冬的雪花是凋谢的花,肃杀的风无情的将生命冰冻。他们熬过了一个冬天,迎来了春天。他们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阳光、花香、暖风、绿叶……这些装点老人生命的东西都是春天的必需品啊。春意盎然焕发生机勃勃,残年的老人到了晚年愈发受不了秋天的萧瑟了,还好有春天的旋律奏响。春天就像一片爱的海洋将其笼罩,那种感动是诗的开篇,使人动容,让人忍不住弯起嘴角。春,那是一首诗,拖着生命的雄伟之诗。
春点燃希望。春是农民劳作的季节。这时候离收获的时间还有太久,可是为了收获丰盛,在春天就必须努力地播种。他们很少抬头看看天上的蓝天白云,即使那再美,也不及那农作物让农民燃起希望,那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在春天制造喜悦,在秋天收获喜悦。春也是农作物的希望。春天的露水是他们成长的养分,他们的盼望迎来了春神奇的药水,那药水没有一点点的不干净的成分。春这首诗是干净的,而春的这个部分便是诗的高潮吧!生命如火,这是由生与希望奏出的底乐。春,那是一首诗,用生命吟出的伟大之诗。
春依靠色彩。红花绿叶,蓝天白云,就连黑夜也能瞧见春天那零零点点的红花,也能嗅到那一股好闻的清香。色彩是春天的光辉,所以春这首诗的结尾应该是轻柔的。如果太喧闹会打扰到一花一草的静养。那是不同于海蓝色的一种新鲜感,却也是浩瀚的自然。那一片片花海令人称赞,从下往上看,会发现每一朵花都生长的那样的有力。他们的动力是春,他们相互依靠,相互成为彼此的希望。春,那是一首诗,用色彩装点的清新之诗。
春天孕育了那样多的感动,奇妙的、伟大的。我庆幸每年都会见到春的模样。他们说夏是一枝花,秋是一捧水。而我想说,春,那是一首诗……
那是一首诗作文2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经》
我在小镇随外婆长大。
外婆是个温婉的江南女子,兰心蕙质。印象中,老人仿佛满身都是浪漫情调,会在暖暖的、金黄色的午后阳光中读《红楼梦》,吃几片精致的小饼干。外婆对我很好,会给我熬美味的稀粥,在我的枕头中放些安神的花瓣,用吴侬软语亲切地唤我的小名。是外婆,让我的童年染上了快乐和优雅的味道。
外婆还常常教我读诗。老人念一句,稚嫩的童声跟一句,伴随着木摇椅“吱呀吱呀”的声音,在小镇的街道上久久回荡。也许那时,我无法完全理解每句诗中的深意,但我享受那样美好温馨的时光。桃花开了,外婆摘下最美丽的一朵簪在我的额角,告诉我“桃之妖妖,灼灼其华”。江南的秋天,路旁的草丛开满了大片大片的淡紫色小花,外婆悄悄拉过我的手:“这就是《采薇》中写的野菜,你看它们多美!”外婆尤爱《诗经》,其中“殷其雷”总能勾起她的思绪。她常常自语“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就蓦然失了神,一个人看着窗外的远山不知要多久。看着我不解的眼神,她解释道:“就是一个特别亲的人要离你而去,你不舍,但又无法挽留,所以只能目送。”我似懂非懂点点头,大声说:“反正我与外婆是不会分开的。”外婆笑了,却带着几分忧愁。
时光荏苒,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带着关于外婆和小镇的记忆回到城市,外婆慢慢地替我理好包裹,微笑着把我送到院口便停步了。远远地,她对母亲说:“这小丫头才气很高,可别辜负了。”在那条熟悉的小道上,我忍不住回头望去,外婆仍倚在门边,一阵微风吹来,她抬手拂了拂头发,就好像我不是离开小镇,而是像无数个普通的下午出去玩一般。我迅速别过头去。“振振君子,归哉归哉”中目送所蕴含的情感,我隐约懂了些。
长大后,我也读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知道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会不再见。可是,我却如何也无法释怀儿时同外婆的那次最深的别离。
感谢外婆,是她让我的童年充满诗情,有了诗的模样。哪怕是那次清浅的离别,也有了淡淡诗一般的忧伤,在心头缱绻。
那是一首诗作文3
五六月的花事,半是绸缪、半蹉跎——窗外的诗意。我对着窗上的简影笑笑:一切都好,老病成新赏,年光寄旧诗。
已经断续喝了一季度的药了,中药,时苦时酸。可我,却有些喜欢这种状态、诗的状态。
病稍重的时候,我仿佛又缩回了那小小的一团。打一个喷嚏都痴痴地想是有人在念自己。浑身的温热熏心,又化为阵阵烟,升入眼睛。晶晶亮、晶晶亮地望着母亲剪药包,她说:“桔梗——”我嘴角溢出心安,“蝉蜕——”我点点头,“……川贝母粉!”她加重了话音。不知何处远山连结:“我不!”“好了,你是一定要吃的。”她的话如松生细入,本没说什么,便被我发烫又冰凉的耳朵接纳了。于是,她让我悄悄闭上眼睛全喝掉,我便悄悄闭上眼睛全喝掉。肚里本是一腔苦水,此时却偏有玉川子“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之感。那是一首诗,只不过他饮在味,我饮在情
而病稍轻的时候呢,我对自己是婉转的矜持,其他人总是于我关注且包容的。我便更“冷于陂水淡于秋”,对人显露出虚弱而自尊。偏又在草木上忘情:初春的树,远看是浸入指缝的草汁,带着些碎碎点点的小叶粒子,但可不是烟——光秃乏味的树干是拢不住烟的。近观,初觉叶茂,将满天日色集来。之后才感到,它不过是借了后边的春色——一列的茸茸浮青都在此枝头了。有一种花,三月间是粉白小簇的,复一天天地转成红褐色的叶子,却不见花凋,不见叶芽,就如花的后半生是叶一样自然。有次孤身走入一秘境,见老藤为墙,落叶铺地,时光在此凝结成琥珀,满是一春好秋色。也不说什么,站着,如风与风眼之乍醒,惊喜相窥。想是身上有淡淡药香的,才与它们共鸣,在不经意间滑落那诗情:一身袭绿心相?担?多情春草不为萤。
其实染一丝病气实在不是什么赏心乐事,但人不能总做一块百毒不侵的石头吧,总要有软、有暖、有轻、有淡,融融成诗。
在灯火可亲的夜里,那年往事如甘草清甜,亦折叠做一首诗——有着娇软活泼的韵脚,隽永清远的意象……而病中尚如此,何事不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