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相机引出课题,并结合课文第一句话指云雾是庐山众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随作者去登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结合学生以往看《西游记》等动画的经验,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意思;利用图片,想象“云遮雾绕”、“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感情的教育,首先应该使学生体会的庐山的美,庐山的云遮雾罩的美妙景象,了解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在课前,布置学生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可以是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关庐山的古诗,还可以是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理解词语时可借助学生的已知经验,再适当引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本课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发现要想 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了“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懂得了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
今天教第一课时,我本来把任务定位最在朗读课文上,后来在早读课重新审查教案时,我又作了临时变动,决定把课文分开,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学。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学起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把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反过来随着学生对文本思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在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自然段只要三句话,第一句话我让学生抓住庐山为什么秀丽?引出神秘的云雾来,最后抓住神秘,让学生从二、三两句话中自己去体会。一共读了六遍,我引导学生读后思考,讨论后再读,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书读熟了,文章也理解了。
第二自然段,我先让学生初读一遍,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中心句,并大声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仔仔细细地读:书上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具体的?学生读后,我帮助学生一个形态一个形态地分析写法,并对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探讨,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几分钟时间,大部分学生就能看着板书把这小节背下来。
当还有学生争着举手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宣布下课。对于这课的教学修改,我很满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告诉我,这节课是高效的。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4
《标准》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让他们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总之,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5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像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一样。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昨天,上了第一课时,上下来,感觉很失败。在引入部分,我请学生来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不会很系统条理的阐述。我就让他们讲讲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孩子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作者也和我们小涵一样,喜欢庐山,这不你看,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三课:庐山的云雾。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使我整个第一节的教学很失败。
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讲句开玩笑的话,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了。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今天,我决定弥补昨天的遗憾,亡羊补牢一次。我隔夜将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神秘”这个词找了出来。“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神秘的'呢?重点抓住“随手摸到”、“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体会云雾的多与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因为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我插进了一句话:《西游记》当中谁会腾云驾雾呢?虽然有很多神仙,但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孙悟空!”那么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呢?“脚踩在云上飞来飞去”。“如果你们也像孙悟空一样脚踩浮云,飞行在云端,会有什么感觉呢?”“我感觉自己就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漂浮在天空中,真是自由自在啊!”我心里顿时为这样一个回答鼓掌叫好了。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下面上下来基本上能很顺了。
二、三两小节按照总分的写法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绒帽”、“玉带”、“大海”、“天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作者的想像,里面我还带到了“明喻”、“暗喻”的写作手法,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而第三小节的“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通过“随风飘荡”、“四蹄生风”、“漂浮”来体现云雾的动态的美。特别最后一个省略号,学生讲了很多自己的想像,有几个还真不错:一会儿变成连绵起伏的长城,一会儿又变成飘落在大地上的京杭大运河,一会儿是星罗棋布的岛屿,一会儿是威武凶猛的巨龙,一会儿是惹人怜爱的小白兔……
最后总结了全文:正因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积极发言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就结束了。但是课后想到,我还漏掉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来自己来总结全文,复述课文的内容,指导背诵,只能下节课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