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文合集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作文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作文 篇1
要问我最喜欢的一门艺术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我最喜欢的一门艺术是写作。
也许你们会说,我这个小毛孩会把文章写得咋样?我其实写得一点也不好,可是它仍让我如痴如醉,乐在其中。
我喜欢写作这门艺术的兴趣之一是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先泰以前,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孙子兵法》等,都是我的爱好,我最崇拜的古代文学作家可不是上面的老子、孔子、孙子,而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刘安,大家应该知道这个作家吧!不知道也没关系,但他的作品一定是老少皆知,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这些作品令后人们津津乐道,难以忘却。
我喜欢这门艺术的兴趣之二是在一次我写的作文获奖了。那一次,赵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交一份自己写得最好的作文。我漫不经心地交给了她,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急促的铃声,们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赵老师捧着一叠鲜红的硬纸壳,一张张地拿起来,一个个念着同学们的名字,一位位同学随着赵老师的声音走上讲台,这其中也有我,当我拿着那张硬纸壳时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张获奖证书,它告诉我,我的作文在这次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让我欣喜若狂,让我更加喜欢这门艺术作。
写作,我会始终坚持下去。
艺术作文 篇2
我家有好几件工艺品,但我最喜欢的是套娃。套娃是一个装一个的,它们的形状一样,而大小不一。今天听老师说了,套娃有五个的、七个的、十个的、十二个的,最多的还有十五个的。我的套娃只有五个。
制作套娃要在春天的时候,把树砍下,把皮剥掉,然后放好长时间,有的甚至要放一两年,把水分蒸发掉才能做。如果要做十五个的,必须需要非常薄的木料。
套娃象征着快乐,幸福,所以我很喜欢套娃。套娃是一个装着记忆的小娃娃,只要一打开这个套娃,我就会想起一些美好的事情。我的套娃是一个小公主,又像一个小天使。
艺术作文 篇3
在我所有的爱好中,学弹电子琴也算是我的一个爱好,它在我的生活中占去了一定的休闲时间。大家猜猜我是怎样爱上与享受这门艺术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在学校,有一次比赛合唱,全校里的人纷纷来参加,我也不例外,报完名便开始了课余时间的培训。我们的培训是由老师弹琴,教我们唱。当我听见美妙的琴声,大家的歌声便脱口而出,使我对琴有了一些了解。四年级上音乐课,老师爱带我们去音乐室上,经过老师的讲解与弹奏,我慢慢的对琴产生了兴趣,琴声优美,能让人的神经进行休息。
在家里,我从学校学来的几首歌总是来家里唱一下,爸爸妈妈看见我天天这样唱,也知道了我对琴有点感兴趣便跟我买了一架电子琴。刚买回家我便迫不及待的弹上了,可是我真是乱弹琴,这时,爸爸叫我静下心来,弹最简单的练习曲:《欢乐颂》,可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听、看,急急忙忙的往板凳上一坐,便开始乱弹,学习电子琴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开始以为只要弹好哆、来、咪、发、唆、啦、西七个音,就万事大吉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这七个音阶要弹好都很难,而且基本功也很重要,要认识简谱,掌握节奏。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我学会了这首曲子,还能自弹自唱。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更多的曲子:《童谣》《义勇军进行曲》等。现在在家,时常陶醉在电子琴美妙的乐曲中,每当我用手指在键盘上流畅地弹奏出校园歌曲《童谣》的时候,我的神思似乎也回到了学校与同学们在一起上课、游戏、玩耍。每当我沉醉在自己的琴声中,也摇头晃脑地哼上几句的时候,我的心情就显得无比舒畅,就好像吃了一个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开放了。
我爱音乐,我爱电子琴,我爱这能陶冶性情的琴声。我愿美妙的音乐充满我的未来,愉悦人们的心田。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继续练习提高我的琴艺,让我的家人、朋友享受我优美的琴声
艺术作文 篇4
兔子舞
我们五年级的全体站在操场上,等待着兔子舞音乐的响起。不久,轻快的兔子音乐响了起来,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都伴随着音乐,认真的跳起了兔子舞。不知怎么了,全年级的同学都好像提前商量好似的,每当要向前跳时,每个同学都用尽自己全身的气力,猛的向前跳,把地面踩得咚咚响。我们的兔子舞做得很好,动作整齐一致。在一旁观看的老师,也对我们点头微笑,称赞我们做的好。在跳兔子舞时,每个同学都笑得像一朵花,好像要把他们最好的表现展示出来。不久,兔子舞就做完了,同学们的脸都涨的通红,我也累得气喘吁吁,但我还是十分开心。
艺术作文 篇5
常常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笑忘书》中写道:美是编年的废除;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激荡;是碰撞与交融……因此,这回,我站在尚雯婕这队。
首先,什么是艺术?什么价值是我们希冀从中获得的?康拉德说:“艺术诉求人对美的洞察与感知”。艺术在于寻找生命本源的纯净与美好,一种“人性的理想”。因此,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就是因为普天之下,从草原到大海,从高原到雪山,住着的都是有眼睛会说话的“人”,因此,只要艺术的内核不变,介质的选择都不会妨碍世界人民对其中真味的理解。具体而言,我反对李谷一老师认为在演绎非遗时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观点。首先,给非遗定下框框,限定它的演绎方式是不自然而有害的;其次,对非遗,不能一味强行推广,呼吁认知,而应该适度迎合时代,甚至像尚雯捷一样,通过引入外来文化元素,争取更广的认知面。
其次,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博采众长,吸纳进化而来的。就好比晚清民国时期“同光十三绝”不再,京剧艺术名流各立门派,产生了“荀派”、“梅派”、“盖派”等一干对不同角色的不同风格流派,各派百家争鸣,大放异彩——在这个时期,京剧艺术又有了很大的创新与提高。那么为何到了现代,传统艺术反而在这四通八达的时代畏惧创新,固步自封呢?又好比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先生将父亲的《太真正传》改编,融入了歌剧元素。这样,唱腔和念白犹是中国的,而舞美和造型却更美,更适合海内外的现代观众了,这部新《大唐贵妃》走出了国门,收到了甚多西洋的叫好声。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勇敢迈步向前,让这个时代,也在她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李谷一老师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若文化有一日真融合到无你我之分,则我又为何物?这样的忧虑应引发我们的思考并指导今后的文化创新。我们确应毫不犹豫推进文化创新,却也要避免“四不像”作品的出现,提高艺术人对艺术的领悟与鉴别力,观众的识知度和鉴别度。同时,保护、抢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如此,方能本固枝荣,我们的文化才不会错过这最好的时代。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困境,也是全球化时代必经的挑战与机遇,我真切希望中国能把握机遇,敢于创新,让这个东方古老国度披上新的色彩,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