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 说课标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以音乐及相关文化的渗透为主要理念进行了教学设计。
二、 说教材
〈〈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总标题为〈〈民族的节日〉〉。
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初步熟悉不同风情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姿,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段内容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演唱歌曲〈〈快乐泼水节〉〉。
2.初步了解傣族民俗及文化。
3.学会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三、 说教法
1. 激趣导入法
从学生喜爱的孔雀入手,引出其故乡及傣族建筑、服饰、节日文化的介绍。
2. 情景再现法
对傣族相关文化的介绍配以图片进行展示,使情景再现,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与已有知识进行链接,进而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丰富其内容。
3. 手势指导
通过手势引导,使学生正确把握音值,感受休止节奏,唱准节拍。
4. 活动参与
通过音乐律动进行全面综合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至整个身体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 说学法
1. 合作交流
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傣族的相关资料,准备在课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获得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见识。
2. 模仿
通过听唱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 欣赏
通过对孔雀舞的欣赏,感受傣族舞蹈的魅力,感受音乐及其姊妹艺术相互交融带来的艺术享受。
4. 实践活动
通过敲击芒锣、象脚鼓及学习舞蹈动作,感受傣族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使自己融入傣族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它。
五、 反思 (略)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先安排画图解决图形的实际问题。P89例题如果让学生直接思考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分析比较困难。教材先启发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平面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
在画出平面示意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学生就能看出需要先求长方形的宽。而从图中就能直观地很快知道如何求出长方形的宽,从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就能体验画图策略的有效性,感受直观图作用,乐于用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借助图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还要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
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吗?(列表)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疑:今天,我们将研究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问题导入,激发需求。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在你头脑中是不是很清楚了?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将这个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
(3)思考后交流: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2.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让学生尝试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教师指出:画出的图要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2)交流:学生在投影上展示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的。
(3)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你觉得哪些图画得好?哪些图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正确的标注。
②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讨论修正自己的草图。
3.探索思路,解决问题。
(1)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长方形的宽)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与3米的乘积。
(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4.回顾反思,提升策略。
(1)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示意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巩固策略
1.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题目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题目。
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所画的示意图,并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
150 ÷ 5 × ( 20 - 5 )
= 30 × 15
= 450 (平方米)
方法二:
150 ÷ 5 × 20 - 150
= 30 × 20 - 150
= 600 – 150
= 450(平方米)
提问: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想的?在解题的过程中都要先算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重点问: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长方形的长?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
(3)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弄懂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学生尝试画出示意图,并交流。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小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灵活地选择和应用。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