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元宵节习俗作文8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元宵节习俗作文800字篇1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的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习俗作文800字篇2
你不在妈妈身边,妈妈吃元宵肯定想到了你;妈妈不在你的身边,你吃元宵,想到了妈妈没有?元宵节之际,我思索了这个问题,觉得想与不想,虽然在一瞬之间,却验证着爱与孝顺。于是就写出下边的文字——
元宵节这天傍晚,小刘提着一兜元宵回到家刚要煮,媳妇桂珍拦住了。“亲爱的,别在这儿煮,咱们拿着回老家煮去,跟妈一块吃。”
小刘不以为然。“太晚了,明天再说吧。今天是元宵节,妈肯定也吃元宵。”
“妈肯定没吃元宵!”桂珍回应的斩钉截铁。
“你怎么知道,妈告诉你了?”
“妈没告诉我。但我知道她肯定没吃。不信咱俩回家看看。”
小刘不相信媳妇的话,叫着劲说:“看看就看看,你拿元宵,我开车去。”
心急,路畅,车快。转眼之间小两口就到了乡间老家。俩人进屋一看,老妈妈吃完了饭正跟串门的大婶聊天。
小刘跟大婶打声招呼之后,赶紧问妈:“妈,我们回来吃元宵了,您煮了吗?”
妈妈一拍手说:“哎呦,你们回来咋不事先来个话?想着你们不回来了,就没买元宵,煮什么呦!”
小刘又问:“吃元宵的日子,您为什么不买元宵呢?”
“妈老了,不想吃黏东西。”
旁边的大婶忍不住了插嘴:“傍晚我拉你妈去买元宵,到小卖部一问价,五块一斤,你妈就摇头,说贵,不买了。我问她,你儿子儿媳回来,买不买呢?她说,当然买,别说五块一斤,十块也买。”
听到这儿,桂珍下意识地看小刘。
小刘感动了,顾不上妈妈就在眼前,旁边还有个大婶,一下握住桂珍的手说:“你真是我妈的好儿媳妇!她老人家想啥做啥,你都知道。”
“从我进这家之后,就看出了妈妈疼你爱我,买什么都行,就是不想为自己花钱。”
妈妈闹不清楚儿子儿媳是什么意思,张着嘴瞪着眼愣住了。
大婶拍着妈妈的肩膀插话了:“不懂了吧?你儿子说你儿媳妇摸准了你的脾气。”转过脸又对小两口说:“平时你妈自己过日子,舍不得花,全给你们攒着。一旦你们回来了,啥都买,吃她身上的肉,也情愿割下来。”
小刘两口子刚要说什么,一串烟花窜上空中炸开,那团圆和睦的祥光把小屋打扮得五彩缤纷。五彩缤纷中,小刘桂珍开始煮带来的元宵。两颗孝心伴着滚滚热气升腾。
元宵节习俗作文800字篇3
一朵朵浅黄的腊梅花在窗外绽放,糯白色面团包裹着暗红的馅儿,如同外婆牵着我的手。元宵的香味一丝丝沁入心脾,触动着我的味蕾,挑拨着我的心弦。
妈妈和外婆正坐在桌前包着一个个精致的元宵,而我就为她们打下手——为她们剪垫在元宵下的笋叶。我进进出出好几趟厨房,妈妈和外婆也包出了一个个元宵。我拿起一个小元宵,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点了点面团,对元宵一无所知的我,小心翼翼地捧着元宵,看着那光滑雪白的面团上还透着几分光亮,被面团包裹的香味好像还透着几分。我的舌头早已耐不住性子,想钻出来透透气,我捧着手中的小元宵才不过一会儿,早已咽下了好几口唾沫。
目光转回外婆,只见外婆一手抄起一个被我揉得滚圆的小面团,一手托底,一手的大拇指在面团中央轻按出一个小孔,再将大拇指按着圆孔不断旋转,放大,皮也越变越薄,像一个旋转木马一般。我惊讶地揉了揉眼睛,把手放下,就看见刚刚的面团在外婆手下变成了一只小碗。“外婆,外婆你教教我怎么做吧!太神奇了。”外婆对我笑着点点头,说:“好,好!”说罢又低下头去往“小碗”中放馅儿,之后又见外婆将”小碗”的口封住,一个小元宵就在外婆手下诞生了!
我见一个个元宵在外婆的手下被雕刻得如此精美,于是就一手夺过盆中仅剩的最后一个小面团模仿起来。外婆一看,便用她的大手包着我的小手。在外婆的手触上我手的那一瞬间,我的心不禁一颤。外婆的手,瘦瘦的,皮也松松的,像一块干树皮,粗粗的,老茧在轻触我的手背。那双曾经灵巧无比的手,现在留下的却只是那粗糙的岁月的印痕。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就是那一双手教会了我许许多多本领,教我梳头,教我洗衣,教我认字,教我念书,领着我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走去。当我再次抬头看向外婆时,她的脸颊上也竟悄然爬上了几丝皱纹,微眯而沉重的双眼中布满红丝,又透着几分沧桑。我沉默了。
窗外的烟花再次被点燃,绚烂的光芒照亮了天空,也映照在外婆的脸上。“汤圆煮好喽!”外婆轻轻笑着。一阵阵被面团锁住的香味也被完全释放了出来。
元宵,元宵,糯白色面团包裹着多彩的馅儿,就如同外婆与我一样。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不正是外婆忙忙碌碌后的心愿吗?
静谧的夜空中闪烁着刚刚绽放的烟花,我望着碗中的元宵,望着忙碌却幸福着的外婆,却感觉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