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全文(2)

2020-09-02工作计划

  第三章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应当协助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档案;

  (二)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前核实生产者身份、场地使用权;

  (三)开展经常性的巡查工作,定期收集、汇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相关信息,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劝诫,及时向质量监督部门通报;

  (四)协助相关部门依法查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条 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将生产场所建于住宅等非经营性用房内改变物业使用性质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生产经营场所内外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生产加工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能够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和条件;

  (四)生活区、生产区及库房能够按照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相隔离。

  第三十一条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经营实行登记制度。

  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向其生产场所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登记申请。县级质量监督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在20日内予以登记;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以书面形式告知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申请登记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负责人有效身份证明材料;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场地有权使用证明材料,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的还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四)环境影响评价证明材料;

  (五)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材料;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三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届满60日前提出申请;生产经营场所条件或者生产的产品类别发生重大改变、歇业超过1年的,应当重新办理登记手续。

  质量监督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能满足登记条件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应当撤销登记。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加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登记证书载明的产品类别范围内生产;

  (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三)半成品、成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和不洁物;

  (四)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工具、容器等清洁、无毒、无害;

  (五)生产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六)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杀虫剂、灭鼠剂等按照规定使用并妥善保管,防止对食品造成污染。

  第三十五条 省质量监督部门统一编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的品种目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制度,索取、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相关文件。记录台账、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三十七条 采购、销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食品,应当索取其登记证书及营业执照等相关证明的复印件。

  学校和单位等集体食堂、大型(连锁)餐饮业、超市、酒店采购消费量较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销售的食品,应当实行定点采购并建立进货验证制度。

  第三十八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每年主动将生产的食品送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检验;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不得销售,并如实记录。

  第三十九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应当附有标签,标注登记编号、产品名称、配料、食品添加剂、生产者、联系方式、生产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基本信息。标注的`内容应当清晰、易于识别。生产加工散装食品的,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或者外包装上标明以上内容。

  第四十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季节性或者临时性生产加工的,应当在歇业、重新开业前5日内书面报告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一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得接受食品生产企业委托的食品生产加工,也不得互相委托生产加工食品。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质量监督部门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进行抽检,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日常监督检查。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得拒绝质量监督部门依法进行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

  第四十三条 市州、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制定相关鼓励措施,引导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市州、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依法划定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供食品摊贩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划定的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不得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等。

  第四十四条 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持本人身份证明、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向经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申请备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应当及时将备案情况通报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城市管理部门。

  第四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规划确定的临时经营场所内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加强对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应当协助相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摊贩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发现食品摊贩存在违法行为的,及时告知相关部门。

  第四十六条 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规定的场所、区域、时间内经营;

  (二)有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销售、餐饮服务设施和废弃物收集设施;

  (三)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四)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用具、容器等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五)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六)从业人员保持个人卫生,制作、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口罩;

  (七)按照要求对餐饮具进行清洗、消毒或者使用集中消毒餐饮具;

  (八)在醒目位置公示备案证明材料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九)销售散装直接入口食品的,配备防蝇、防尘、保洁设施。

  食品摊贩应当索取采购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的票据,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60日。

  第四十七条 禁止食品摊贩经营专供婴幼儿、老年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上一篇:《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12月1日实施下一篇: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