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版故事(3)

2020-06-20文言文

李存勖。公元923—926年在位。他在即位后,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郭崇韬(?—926):五代后唐将领。庄宗时首以宰相兼任枢密使。自此枢密院专掌军事。安重诲(?—931):五代后唐将领。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官至枢密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⑦关由:指政府机构间的文书往来。其文体与札子大同小异。

  ⑧中书之“敕”:“敕”和“宣”有别。宋承五代,凡皇帝圣旨及札子批状,由中书省下达者称“敕”,由枢密院下达者称“宣”。

  ⑨发头子、拟堂帖:此亦指枢密院与中书省之别。凡处置具体事务的文书,枢密院称“头子”或“宣头”,中书省则称“堂帖”或“札子”。“堂帖”之名,本指唐代政事堂(宰相办公处)所颁文书,《梦溪笔谈》本卷上文有“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条。

  ⑩驿马:驿站的马。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而设驿站,供传递者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之用。

  【译文】

  我刚兼任史馆检讨时,参与讨论枢密院札子所问宣头文件的来历。我考察唐代旧事,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诰,都写成四份,其中一份为底本,一份为宣本。这个“宣”本指由宫廷颁行出来,在初并未用作文件的名称。晚唐枢密使自宫廷中领受皇帝旨意,出而交付中书省,即称之为“宣”。中书省承受之后,抄录一份于文件簿,就称之为“宣底”。现在史馆中还保存有《梁宣底》二卷,就像现在的“圣语簿”。后梁初置崇政院,专掌传达皇帝的机密诏命;至后唐庄宗恢复枢密院,使郭崇韬、安重诲为枢密使,枢密院才开始分领军政大权。当时枢密院传达皇帝旨意的文件不经由中书省,而直接颁行于下级部门的,就称为“宣”,如同中书省所颁行的“敕”;至于较小的事体,则由枢密院发头子,中书省拟堂帖。至今枢密院仍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也用札子,但中书省的札子,宰相的签名画押在上面,名次在后的宰相及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下排列;枢密院的札子,则长官的签名画押在下面,副长官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上排列,以此与中书省的札子相区别。枢密院的头子,只在供给驿马之类的小事情上使用。

  百官见宰相

  【原文】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①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躬”②,趋③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④,谓之“屈揖”。待制⑤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⑥。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⑦则坐,京官⑧以下皆立。后殿引臣寮⑨,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⑩;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注释】

  ①九卿:泛指中央政府各部门长官。

  ②唱:犹“喝”,高喊。屈躬:表示趋进时身体略前倾的称谓。

  ③趋:以小碎步向前行走。古人以此表示恭敬。

  ④抗声:高声。抗,通“亢”。赞喝:一作“赞唱”,赞礼喊号。古代称辅助行礼或辅助行礼的人为“赞”,即司仪。

  ⑤待制:宋代于文臣正式官职之外所加的一种衔名,地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此种衔名率系于诸阁,如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等,为文臣清贵之选。

  ⑥临退仍进汤:指直到离去之前仍然上茶。汤,茶水,古人称茶汤。

  ⑦升朝:指升朝官,又称朝官或常参官。宋代将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官员称为常参官,有一定的官阶规定。

  ⑧京官:宋代宫阶在升朝官以下的官员称京官,即常参官以外的未常参者。亦有一定的官阶规定。

  ⑨后殿:指皇宫内举行常朝的正殿(又称正衙、前殿)之后的殿庭。皇帝常于后殿办公及接见臣下。臣寮:同“臣僚”。

  ⑩宣名拜舞:指自报官职姓名并行拜见舞蹈的礼节。古人正规行礼时手舞足蹈,称“拜舞”或“舞蹈”。

  庶官:众官。此指待制以下的官员。

  中书略贵:指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略显得受到尊重。实指礼节较简化。贵,尊重。

  抗:对等,平等。

  微:低微。

  杀:减,降低等次。

  【译文】

  朝廷百官拜见宰相于中书省,凡各部门长官以下的官员,待中书省吏人高喊一声“屈躬”,即小碎步趋前进入。宰相向来者作揖并上茶水,司仪都高唱口号,称为“屈揖”(来者屈身还揖)。有待制以上衔名的高级官员来见,则吏人只传“请某官”,更不行屈揖之礼,而直到会见结束前还不断上茶。会见时,宰相都在座席的南面横向设置百官的座位,来者若为升朝官则坐,若为京官以下官员则站立。皇帝在后殿接见臣僚,凡有待制以上衔名的官员都自报官职姓名并行拜舞之礼;其余众官则但行拜见礼,既不自报官职姓名,也不舞蹈。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礼仪较简,略显得受到尊重,这是表示同为朝廷官员的身份是平等的;在皇帝面前则礼仪较繁,身份略显得低微,这是根据礼制规定而降低等次的做法。

  丞郎拜官

  【原文】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阶上;百官拜于阶下,而不舞蹈。此亦笼门故事也。

  【译文】

  唐代的旧制,丞郎拜官后,要到笼门答谢。现今三司副使以上的官员拜官,就在子阶上跪拜、舞蹈;这以下的官员拜官后,就在子阶下跪拜,但不舞蹈。这也是沿用唐代笼门谢恩的旧制。

  学士争槐厅

  【原文】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閤子当前有一巨槐,素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②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予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注释】

  ①素:向来。

  ②抵:抵任,到任。彻:通“撤”,撤出,搬出。

  【译文】

  翰林学士院的第三厅,因为学士閤子的正前面有一棵巨大的槐树,一向号称“槐厅”。旧时相传住过此閤的学士后来多至入为宰相,所以诸学士争槐厅,以致有到任即强行搬出前任者的行李而占据此阁的。我做翰林学士时,曾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

  馆职称学士

  【原文】

  《集贤院记》①:“开元故事,校书官许称学士②。”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③,用开元故事也。

  【注释】

上一篇:文言文版离职报告范文下一篇:文言文版优秀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