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年的气氛好似无限制地蔓延着,天天吃饺子,餐桌上总能见到平日里很难见到“荤腥”,听不到爸爸妈妈的呵斥,可以随心所欲的玩耍,喜庆的气氛就这样围在身边打着转儿,赶都赶不走。
长到12岁时,全家搬到了城市里,随着生活的改善,年的味道也发生了变化,昔日久久的期盼在心中不见了踪影,餐桌上几乎天天能见到小时候过年才有的菜肴,过年时很难见到左邻右舍走家串户的拜年的热闹气氛,鞭炮多得放不完,过年时当然还是喜气洋洋的,满屋荡漾着欢乐和喜气,可小时候那种久盼后的心动早已找不到,更无法找到过年时的那种的兴奋和快乐的由头。
“年”在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国度里,是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了。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开始推行西历,到了全国解放后,采用公元纪年,元旦这一天便作为一年的伊始。可人们并不把元旦真正当回事,元旦照过不误,可过元旦如同热身而已。到了年三十,合家团圆,举家吃年夜饭;大年初一,见面互致问候,道声“恭喜发财”,这“年”才算真正过。
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年的方式和内容也不知不觉地变了,人们对“年”的心理状态早就和过去不同,年味也就渐渐走样,其它的节日照样可以像模像样地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同样过得津津有味。情人节的红玫瑰和巧克力正在情人节的那天纷纷变做丰厚的利润,进入商家囊中;五光十色的圣诞树正在圣诞节的前后赫然屹立于宾馆和饭店的大堂内,圣诞老人的肖像正灿然地点缀着城市里商店的门面。这“舶来品”的节日过得红红火火,谁又能说这有什么怪异的么。 “年”的意识在人们头脑中逐步淡化,确为不争的事实。儿时把“年”当作一年中最最重要的节日,进入农历的腊月,天天乐呵呵地忙碌着,一直忙到元宵节,那种感觉,那种气氛无与伦比,连空气中都充斥着欢乐、吉祥和幸福,大团圆的主题在无限地演绎着,家合万事兴的旋律欢快地演奏着。今天的人们,虽然“年”照样过,可年的味道无形中随着物质生活的变化,内涵也悄悄地改变着,“吃”不再成为春节的主流,因为人们不再为“吃”发愁,拜年的气味悄悄地变“淡”,休闲旅游,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走进了春节的氛围中,精神生活的丰富使如今的“年”更加多姿多彩。
时代的疾速发展,社会的飞速进步,使得人们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味自然而然也不会不变,小时候的年的味道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了,那种对年的渴望早已成为美丽的过去时。真的希望在未来的时日里,“年”不仅仅是家家户户的年,而且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热闹闹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