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复习题整理(4)

2020-07-15试题

  自主学习

  较之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期“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及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作好吃苦准备

  步入高一,要面对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于理解的课程学习,面对更激烈、更紧张的竞争环境,面对更长的在校时间和更远的往返路程,都要求新高一的同学要树立起一种学习意识、高考意识,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准备。

  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进入高中,人际环境较以前更复杂,尚未成年的孩子们难免产生种种心理困惑和矛盾?突。家长要打好预防针,帮孩子作好充分思想准备,孩子要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刚刚进入高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很强,往往过分关注?人对自己的评价,又常常把自己置于和?人比较的地位。这样虽然有利于激发上进心,但也很容易因其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尽快快进入学习状态。记住 高中地理,进入高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3年的?间足以不断提高成?。因此,家长要使孩子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并激励孩子不断向目标努力。

  如何提高解数学题的速度

  一套试卷有二十几道题,有的题目还有多问。平均到每道题不够5分钟,时间确实是争分夺秒。

  拒统计,高考试卷通常控制在2000个印刷符号左右,若以每分钟300个符号的速度审题,约需8分钟,考虑到有的题要读二遍以上,约需21-23分钟;书写解答主要是六道大题,约3、4个符号,有28分钟可以完成。这样,一共需要了40分钟,还剩下80分钟用于思考、草算、文字组织和复查检验。几乎是百米赛跑般的紧张。

  1、平时的高考复习,必须要有速度训练。为了给高档题留下较多的思考时间,选择、填空题应在1、2分钟内解决。时间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因为120分钟对150分,前面占用时间多了,到最后几题就没有时间做,因此,要提高解题的策略,防止“小题大做”

  2、在细心的基础上提高速度。高考数学的题目难度适中,一般地不会有太难的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另一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仔细。高考数学考满分的并不罕见,但令人吃惊的,这些满分的同学并不是平时那些被认为是智力上出类拔萃的同学,而都是基本功扎实、认真仔细的同学。其实,细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复习阶段绝不要忘记培养自己仔细的习惯。具体作法是,认真对待每一道题、每一次小考、每一次模拟考试,决不容许自己由不认真而犯下任何错误。一旦出错,要总结经验,避免再犯。在认真的基础上就要讲求速度,高考题量比较大,覆盖面宽,没有速度是不行的,有人曾说,如果给我一天时间,那么高考数学卷我一定会拿满分。其实,速度本身就是高考考核项目之一,在每一次作业、小考、模拟考试中有意识加快解题速度对后面提高答题速度有很大帮助。查错勘误。平时收集好自己做过的作业、试卷等,复习过程中时常拿出来看,找到出错的地方,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制订“错题集锦”,把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随时登记注册,写明“病情”,查清“病因”,开好“处方”。这样经常查错勘误,警钟长鸣,才能吸取教训,刻骨铭心,粗枝大叶的毛病也会逐渐改掉。

  3、要进一步,就是要不断积累各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及策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在临战时就能入木三分,准确、迅速地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策略。

  简易逻辑重难点分析

  (1)逻辑连结词“或”的理解是难点,“或”有三层含义,以“p或q”为例:一是p成立且q不成立,二是p不成立但q成立,三是p成立且q也成立。

  (2)对命题的否定只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

  (3)复合命题真假的判定:p, q只要有一个真,则p或q为真,可简称为“一真必真”;同样p且q是:“一假必假”。

  (4)等价命题: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当一个命题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转而判断它的逆否命题。

  (5)反证法的运用有两个难点:何时使用反证法和如何得到矛盾。

  (6)对于“若p则q”形式的命题,如果已知p q 高二,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 p,则记作p q,就说p是q的充要条件,也可以说q是p的充要条件,或者说p和q互为充要条件。

  若pq,但q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在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首先要分清哪是条件,哪是结论;然后用条件推结论,再用结论推条件,最后进行判断。

【高考数学复习题整理】相关文章:

1.简便计算复习题整理

2.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题型整理汇编

3.文言文复习题整理总结

4.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题整理

5.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的整理和复习题

6.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复习题整理

7.五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整理复习题

8.口号整理

上一篇:高考英语二轮专题课件下一篇: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