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与微历史学的创建意义论文(2)

2020-06-26实用文

2中国“微历史”的成果与缺陷并存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文献或史料在世界国别史、乃至地区史中是最丰厚、最完善的,常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无边无际、史外无学等词汇来形容,其中就包含了海量的微历史成分二微历史存在于通史、断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体、演义史、史通、“野史”等任何形式的历史文献中,或其他任何类型的文本方式中二微历史与其他历史的边界是很难加以界定和区分的`,大量地存在着交又、补充、遗漏或矛盾现象,因为历史本体是严密的、本真的,而任何表现形式的历史记录都是有限的、有疏漏的,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史料也不例外二但中国历代史学家多数是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专业素养的,出现大量的所谓“良史”、 “史才”,甚至为史学的纯粹而献身二在微历史的记录上的确是用心良苦,成果也是丰厚的二先秦史学类的典籍《尚书》、《春秋》、《战国策》、《国语》等,都有大量微历史性质的记载,后来的正史、地方史、断代史的细目越来越详实,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微历史为主导的史学著作,如《西京杂记》、《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等历史文献和大量笔记体小说、历史演义,就是微历史记叙的典范,带有明显的自觉意识,只是当时还没有“微历史”这一称谓而已,如果将中国史学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带有“微历史”性质的古籍整合在一起,构成史学的一个体例,给散落的微历史文献史料一个名分,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我们在敬畏历史、敬畏史家、敬畏史学的同时,受历史本身的局限性,也不应回避中国传统史学在微历史方面的某些弊端。

  首先,对微历史这一块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能够流传下来的大部头微历史著作并不多见,尤其是某些关键点上的微历史的揭示还存在较大的漏洞,这是造成中国历史之谜大量存在的原因之一二事实上,宏观历史、中观历史一定是由微观历史整合而成,它们是一个有机的历史整体,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而许多微历史片段(包括上述部分著述)被排斥在史学的殿堂之外,减弱了历史的生动性和严密性,造成史学的缝隙现象二中国大量的微历史故事或文化遗产是以语言、文学或宗教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带有很强的文学、宗教色彩,如何从中分离出带有史料价值的微历史成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其史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二 其次,部分史家的史学观过于狭隘,或偏好显著,包容性、立体感略显欠缺二比如一向为人称道的“微言大义”,就显得过于简洁纯粹而有所隐晦,不够直接,带有欲言又止的感觉,对一般读者而言就有些吃力;为尊者讳,贯穿始终,造成大量历史的盲区或误读;盲目的忠君思想会使历史的天平发生人为的倾斜,坐标不稳;尊卑贵贱和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造成对历史事件性质的判断失实,人物选择和评价上的冤案,以及科学史观的局部误导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微历史记录和评价上的缺失或失实,对后世学习历史、引用史料、生活向导造成走调、偏颇或文学再加工上的败笔现象。

  再次,微历史基本上是中国历史的自发状态,关于微观历史、片段历史的理论、思想、方法的专门著述较为缺乏二在中国的史学、文学文献中,微历史的实践可以说丰富多彩,充斥在大量的文史著作中,但由于专门性的微观历史著作较为缺乏,使得微历史始终处在陪衬、附属、边缘状态、“贴士”状态,专门性的以通史性质连贯而成的微历史集成尚未出炉,而相关的类书、文学作品集成、儒家经典、道家《道藏》、佛家《三藏》,则基本完备二事实上,人们对历史的细节或片段的记忆和热情,并不亚于宏观历史,而且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和影响的,往往是那些局部的细节和片段,因为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细致人微的片段构成,微历史是影响社会生活的直接素材。

3“微历史学”的方位与创建的若干思考

  微历史作为历史的基本单元,是充斥整个历史空间的,微历史和微历史学是可以成为历史学科体系中一个单独成立的学科的二在经济学中有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个体经济、局部经济的内在联系;在社会学中有个体、群体的社会学,对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研究细密人微;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应用艺术领域,都高度重视任何片段、场景和细节的创作和表现,微艺术几乎成为艺术成败的关键,任何细微的瑕疵可能使文学艺术的价值丧失殆尽二而自然科学的整个大厦无一不是建立在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基础上的,不仅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是如此,就连以广裹宇宙为研究对象的天文学,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成为研究天文学的大门或窗口,研究最大的从研究最小的开始,因为最微观的事物往往弥漫在最宏观的体系之中二 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研究人的,而人是由个体构成的群体和整体,由局部关系连接而成的历史整体,历史从来未曾中断,但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相关联的事物连接起来的,或者说历史是有线索和脉络的,是有相关的人群角色去演绎创造出来的二缺少细节的历史就是枯萎的历史,是难以看清本来面目的历史,而由细节连缀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看得见、可以加以描摹回放的历史二微历史存在于哪里,微历史学的地位就会展现在哪里,微历史学是可以渗透在任何历史空间中的常设历史、跟踪历史、基因历史,因而微历史学既可以单独成立为一门独立历史门类,也可以如影随形地渗透在任何历史的空间,与各种历史门类并行存在,它应当是不拘一格,非常灵活的二微历史学的深厚密集出笼,不仅改变整个历史学科的面貌(特别是形象和库容),而且将改变整个人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资源二微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几乎包含了历史学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微历史”与“微历史学”文本体例的界定问题二微历史学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它的边缘在哪里,它由哪些基本的要素构成,如何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微历史单元,微历史学与宏观历史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的问题,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应当有大量的案例为参考二笔者以为,“微历史(学)”在体例形式或文本表达上,既与“历史词条”、“历史笔记”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历史词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历史,但表现形式生硬,千篇一律,严格来讲它属于词汇学的范畴;“历史笔记”或笔记体历史在内容选择上随机而发,表现形式上自由灵活,不够规范,严格来讲,笔记体属于散文、小说文学的范畴二如何寻找一种合适的史学文体或文本,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否则就难以识别和鉴别二 其次,是微历史与微历史学的概念系统的建立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是从基本概念展开的,微历史学科作为历史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几乎包含了历史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构成历史的各要素在微历史这里都必不可少,如人物、群体、事件、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等,一应俱全才能表达某一完整的历史概念二从“小而全”到“大而全”是微历史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二。

  微历史的基本原理问题二历史学是有思想、有学说、有原理的,如前所述,历史与文学艺术、宗教故事、文化遗产、民间记忆等诸多领域有密切联系,但彼此不能等同历史学主要解释历史存在的基本现象、基本矛盾、问题和规律二微历史学应当揭示和遵循相应的一些史学原理,如关于微历史的标准界定和存在方式问题,微历史发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微历史的发展性与循环性问题,微历史要素的构成与内在、外在联系问题,微历史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变化机制问题,微历史的构成因素与创作问题,微历史的价值体系问题等等 第四,微历史基本内容的构建问题二微历史是一个庞大的史学宝库,由于专门的微历史著作数量有限,需要从中国整体的经、史、子、集中分离出属于微历史的成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使其更具有微历史的属性,并按照一定的历史逻辑进行合理定位(如断代微历史、场景微历史、人物群体微历史、学科微历史、职业微历史、色调微历史等)和数字化处理,这是一项极其浩繁的史学工程,意义十分重大二它可以从多个角度延伸拓展现有历史,比如向源头溯源上古史,向边缘延伸细节史.填充历史空洞漏洞.夯实历史根基,扩大历史比较研究的范畴,复活沉睡的历史遗产等等。

  微历史方法论的建立问题微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部分,遵循史学的基本原理和要求但微历史有它特定的一面比如微历史因为单个体量较小,因而要具有较强的文学表达特色,并随着具体的史实而更具场景性、背景性,与当时的社会节拍相一致,与读者的阅读心理相适应,喜怒、哀乐、雅浴、尊卑内蕴其中,方能显示出微历史的真实性和贴切性二为此,处理好微历史与宏观历史、中观历史,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吸收它们的有益成分,至关重要。

  总之,微历史作为历史的基础部分,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应借鉴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的范式,构建微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使之既可以自成一体,积沙成塔,也可以连缀于具体的历史台面上二在这样一个“微时代”开启的信息社会中,大力弘扬开发“微历史”,确立史学运作的新模式,提高历史学在文化普及中的亲和力、传播力、影响力,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朽事业。

【微历史与微历史学的创建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1.探讨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论文

2.微课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策略论文

3.历史图片与历史教学的论文

4.历史教学的主题论文

5.历史的认知与历史的意义研究论文

6.白龙微服的历史成语故事

7.拈花微笑历史典故

8.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

上一篇:《赠裴十迪》原文和注释下一篇:《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原文翻译和注释